作者:肖天喜 来源:《武夷茶经》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得荼”以来5000年,茶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相依相伴,一直到茶为国饮的今天。在茶叶王国的王冠上,有一个璀璨的明珠,就是武夷茶,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士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至今依然光芒闪烁。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的魅力无限,究其原因是因为:
武夷茶历史久远
以武夷茶为主题的唐代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和徐夤《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最早记录茶事活动的茶文、茶诗。而武夷茶的传说自汉代就已有之。如北宋苏轼《叶嘉传》,将武夷茶拟人化“叶嘉”,受到汉武帝宠爱的故事,同时代孙渐的《智矩寺留题》中“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诗句,记述了引用武夷山地区茶种种植四川蒙顶的茶事。而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感慨,“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他在这里已把武夷茶种植的历史推算到史前了。
武夷茶长期作为贡茶
自宋代苏轼诗句“武夷溪边粟粒芽……今年斗品充官茶”,开始,武夷茶因品质优异,制龙团凤饼,成为北苑贡茶一部分。至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高久住奉御在武夷山监制贡茶,大德六年,修建御茶园。后制龙团5000饼,计360斤。据明万历年间的《建宁府志》记载,明初,武夷山贡茶达548斤。到了清代,谈迁《枣林杂俎·茶》中记:“国家岁贡……崇安县九百四十一斤”。近占全国四分之一。爱茶皇帝乾隆品饮后,曾在《冬夜煎茶》写到:“建城杂进土贡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武夷茶因为出类拔萃,历经四朝:在宋、元、明、清,都曾作为朝廷、皇家的贡茶。
武夷茶文化深厚、博大
武夷茶久远的历史,积淀着丰厚的茶文化。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统计,唐至清朝,文人墨客、茶人雅士为武夷茶作诗词至少在200首以上,文赋在60篇以上,近、现代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荔枝叹》、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朱熹《茶灶》、释超全《武夷茶歌》、乾隆《冬夜煎茶》、周亮工《闽茶曲》等等诗词都已是快炙人口的咏武夷茶千古名作,而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赵孟的《御茶园记》、王复礼的《茶说》、陆廷灿的《随见录》、袁枚的《武夷茶》、梁章钜的《品茶》、连横的《茗谈》等等都成了记录武夷茶的传世名篇。其中还描述了“斗茶”、“功夫茶”的品饮艺术,流传于民间的茶俗“喊山”、“祭茶”、茶故事、茶歌舞等,也丰富了武夷山的茶文化,由此,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武夷山市为茶文化艺术之乡。
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
武夷山自宋、元因制作龙团凤饼、贡茶而达到制茶高峰后,明末清初因引进松萝制法,而催生了乌龙茶,翻开了中国茶制作史的辉煌一页。清初陆廷灿《续茶经》中收集的王复礼(草堂)的《茶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武夷茶歌》等对当时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作了细微的描述,这是乌龙茶制做的最早记载。当代茶圣,吴觉农研究认为:“关于乌龙茶,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就具体说明早在清代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直到现在,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引自《茶经评述》),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半发酵茶在此诞生。
武夷山是红茶的发源地
吴觉农先生研究还认为:“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引自《茶经评述》)。程启坤先生研究后在《中国茶经》中记述:“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其他茶叶专家也多有同一论断的研究(见《论著》卷)。星村产的正山小种红茶在清朝盛誉欧美,《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可以说,武夷山不仅是乌龙茶的发源地,也是红茶的发源地,这在中国茶的发展史上,武夷山作出了又一次辉煌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