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陆廷灿《续茶经》 >> 正文

 


第八章 茶之出


发布日期:[13-03-05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次曰柑叶茶,树高丈馀,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如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肥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曰晚茶,盖稽茶之类,发比诸茶较晚,生于社后。七曰丛茶,亦曰丛生茶,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品茶要录》: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岭,其去无数里之遥,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风土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耳,其势必犹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源,抑御焙占此大冈巍陇,神物伏护,得其馀荫哉?何其甘芳精至而美擅天下也。观夫春雷一鸣,筠笼才起,售者已担簦挈橐于其门,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入笪而争酬所直。故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其有桀猾之园民,阴取沙溪茶叶,杂就家而制之。人耳其名,睨其规模之相若,不能原其实者,盖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沙溪之园民,亦勇于觅利,或杂以松黄,饰以首面。凡肉理怯薄,体轻而色黄者,试时鲜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

  《潜确类书》:历代贡茶,以建宁为上,有龙团、凤团、石乳、滴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而密云龙最高,皆碾屑作饼。至国朝始用芽茶,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而龙凤团皆废矣。

  《名胜志》:北苑茶园,属瓯宁县。旧经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献之官,其名始著。”《三才藻异》:石岩白,建安能仁寺茶也,生石缝间。

  建宁府属浦江县江郎山出茶,即名江郎茶。

  《武夷山志》: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人莫能辨。

  茶洞在接笋峰侧,洞门甚隘,内境夷旷,四周皆穹崖壁立。土人种茶,视他处为最盛。

  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真堪并驾,人甚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王梓《茶说》: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雨前者为头春,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又有秋中采者,为秋露白,最香。须种植、采摘、烘焙得宜,则香味两绝。然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至于莲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兰花熏成欺人,不及岩茶远矣。

  张大复《梅花笔谈》:《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今武夷所产,其味极佳,盖以诸峰拔立,正陆羽所云“茶上者生烂石中”者耶!

  《草堂杂录》: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别是一种,饮之味果屡变,相传能解酲消胀。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著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类。

  《广舆记》:泰宁茶,出邵武府。

  福宁州大姥山出茶,名绿雪芽。

  《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

  《广舆记》:崇阳县龙泉山,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步许,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石渠流泉清洌,乡人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天下名胜志》:湖广江夏县洪山,旧名东山,《茶谱》云:“鄂州东山出茶,黑色如韭,食之已头痛。”《武昌郡志》:茗山在蒲圻县北十五里,产茶。又大冶县亦有茗山。

  《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岳阳风土记》: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湖之含膏”是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馀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通志》:长沙茶陵州,以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

  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辰州茶,出溆浦。郴州亦出茶。

  《类林新咏》:长沙之石楠叶,摘芽为茶,名栾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去风也。

  《合璧事类》:潭郡之间有渠江,中出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五六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脚。

  湘潭茶,味略似普洱,土人名曰芙蓉茶。

  《茶事拾遗》:潭州有铁色,夷陵有压砖。

  《通志》:靖州出茶油。薪水有茶山,产茶。

  《河南通志》:罗山茶,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州。

  《桐柏山志》:瀑布山,一名紫凝山,产大叶茶。

  《山东通志》:兖州府费县蒙山石巅,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异他茶,贡茶之异品也。

  《舆志》:蒙山一名东山,上有白云岩,产茶,亦称蒙顶。[原注:王草堂云:乃石上之苔为之,非茶类也。]《广东通志》: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及罗定州,俱产茶。

  西樵山在郡城西一百二十里,峰峦七十有二,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业。

  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

  潮州大埔县、肇庆恩平县,俱有茶山。德庆州有茗山,钦州灵山县亦有茶山。

  吴陈琰《旷园杂志》: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

  王草堂《杂录》:粤东珠江之南产茶,曰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乐昌有毛茶,长乐有石茗,琼州有灵茶、乌药茶云。

  《岭南杂记》:广南出苦茶,俗呼为苦丁,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症,功并山豆根。

  化州有琉璃茶,出琉璃庵。其产不多,香与峒相似。僧人奉客,不及一两。

  罗浮有茶,产于山顶石上,剥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广,不可多得。

  《南越志》:龙川县出皋卢,味苦涩,南海谓之过卢。

  《陕西通志》:汉中府兴安州等处产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各有茶园,他郡则无。

  《四川通志》:四川产茶州县凡二十九处,成都府之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重庆府之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之建始、开县等;及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处。东川茶有神泉、兽目,邛州茶曰火井。

  《华阳国志》:涪陵无蚕桑,惟出茶、丹漆、蜜蜡。

  《华夷花木考》: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德裕人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乃验其真蒙顶。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

  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有横芽、雀舌、鸟觜、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形似之也。又有片甲、蝉翼之异。片甲者,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东斋纪事》:蜀雅州蒙顶产茶,最佳。其生最晚,每至春夏之交始出,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

  《群芳谱》:峡州茶有小江园、碧涧、明月房、茱萸等。

  陆平泉《茶寮记事》:蜀雅州蒙顶上有火前茶,最好,谓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谓之火后茶,有露芽、谷芽之名。

  《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广舆记》:峨嵋山茶,其味初苦而终甘。又泸州茶可疗风疾。又有一种乌茶,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境内。

  王新城《陇蜀馀闻》: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罅,云是甘露大师手植。每茶时叶生,智炬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环石别有数十株,曰陪茶,则供藩府诸司之用而已。其旁有泉,恒用石覆之,味精妙,在惠泉之上。

  《云南记》: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西南。按《拾遗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在此。

  《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太华山,在云南府西,产茶色似松萝,名曰太华茶。

  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温味香。儿茶,出永昌府,俱作团。又感通茶,出大理府点苍山感通寺。

  《续博物志》:威远州即唐南诏银生府之地,诸山出茶,收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广舆记》:云南广西府出茶。又湾甸州出茶,其境内孟通山所产,亦类阳羡茶,谷雨前采者香。

  曲靖府出茶子,丛生,单叶,子可作油。

  许鹤沙《滇行纪程》:滇中阳山茶,绝类松萝。

  《天中记》:容州黄家洞出竹茶,其叶如嫩竹,土人采以作饮,甚甘美。[原注:广西容县,唐容州。]《贵州通志》:贵阳府产茶,出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土人制之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威宁府茶,出平远,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地图综要》:贵州新添军民卫产茶,平越军民卫亦出茶。

  《研北杂志》:交趾出茶,如绿苔,味辛烈,名曰登。北人重译,名茶曰钗。

  【译文】

  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民间风俗以茶为贵,所以茶叶名品更多。剑南道(治今四川成都)有蒙顶石花,有小方,有散芽,号称天下第一。湖州有顾渚的紫笋茶,东川(治今四川治县)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今湖北宜昌)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有青风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治今浙江淳安西南)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的白露。寿州有霍山的黄芽。绵州有松岭,雅州有露芽,南康有云居,彭州有仙崖、石花,渠江有薄片,邛州有火井、思安,黔阳有都濡、高株,泸川有纳溪、梅岭,义兴有阳羡、春池、阳凤岭,这都是品质名次最为著名的。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建州出产的片茶,有龙团、凤团、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十二个等级,用来作为每年的进贡和国家的大事所用,以及本路的食茶。其馀各州的片茶,则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产于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出产于饶州、池州;泥片,出产于虔州(治今江西赣州);绿英金片,出产于袁州(治今江西宜春);玉津,出产于临江军;灵川,出产于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产于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产于潭州;大拓枕,出产于江陵和大小巴陵;开胜、开、小、生黄翎毛,出产于岳州;双上绿芽、大小方,出产于岳州、辰州、澧州;东首、浅山薄侧,出产于光州。总共有二十六种名色。浙江东路、浙江西路以及宣州、江州、鼎州只是以上、中、下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为号。至于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产于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产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清口,出产于归州;茗子,出产于江南。总共有十一种名色。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苑茶,正宗所产出于曾坑,叫做正焙;不是曾坑的是沙溪所产,叫做外焙。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可是所产茶叶的品种却相差悬殊。沙溪所产茶色泽鲜白超过曾坑,只是回味较短而稍微苦涩,识茶的人一经品啜,便如泾渭分明。我起初怀疑这里的地气土宜,不应该相差如此明显,等到来到山中,每当开辟道路、整治岩石洞窟,有时几丈之间,土色各不相同,肥沃与贫瘠、紧坡与缓坡、干燥与湿润也相差很大。同时种植两棵树木,相距数步之间,封土、培植、灌溉等也基本相同,可是两棵树木的茂盛与枯槁就像是两种东西。经过体验然后才知道事情如果不经过亲眼所见,一定不会确信。草茶的极品,只有双井、顾渚,也不过各有数亩茶园。双井茶产于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其产地属于黄庭坚(字鲁直)的家。元(1086-1094)年间,黄庭坚极力在京师推荐,其家族也都把收获的茶寄给他,但是每年也仅仅收获一二斤罢了。顾渚茶产于长兴县(今属浙江),所谓的吉祥寺,其茶园的一半属于今刘希范侍郎家所有。两地所产,每年也不过五六斤。近年来寺院中的僧人求取茶叶,往往来不及精心拣择,品质远远赶不上刘氏所产。我每年向刘氏索求,超过半斤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这是因为茶味虽然差别不大,其精品关键在于嫩芽。摘取刚刚萌发如雀舌一般的嫩芽,叫做枪;稍微展开而成为叶的,叫做旗。旗就不是很贵重。实在不得已就取一枪一旗,超过这个标准就嫌老了。这就是极品名茶之所以难得的缘故。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腊茶出产于剑、建二州,草茶则盛产于两浙。两浙的茶品,以绍兴的日注茶为第一。自从景(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茶逐渐兴盛起来,近年制作尤其精致,用红纱囊包裹,不超过一二两,而要用普通茶叶十多斤保养,避免暑期潮湿之气。其品质远远超出日注茶之上,于是就可以称为草茶第一。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茶叶出产于浙江西路,湖州为上,江南常州次之。湖州茶出产于长兴顾渚山中,常州则出产于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地。

  《蔡宽夫诗话》中说:卢仝(号玉川子)《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手阅月团三百片”及“天子须尝阳羡茶”的句子。可知孟谏议所寄赠的,乃是阳羡茶。

  北宋杨亿(字大年,谥文,世称杨文公)《谈苑》中说:蜡茶出产于建州,陆羽《茶经》尚未知道,只是说福建等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道极好。江南地区近日才有蜡面的称号。丁谓《北苑茶录》说:“北苑贡茶创造之初,没有人知道。”询问三馆检讨杜镐,他也是说在江南任职的时候,才记得有研膏茶。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出产于福建,而没有明言其起源。从唐朝各家文献中,常常有蜡面茶的说法,可以推断这是从唐朝开始有的。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五代南唐李氏,另外命人取茶的乳粥制作成片,有人称做京铤、的乳以及骨子等,由此可知,京铤之品是从南唐创始的。《北苑贡茶录》中说:“的乳以下,用下品的茶叶掺杂制作进行销售,只有京师供奉的,是至真之品,没有杂质,可能就是由此而得名京铤。”有人说,自宋太祖开宝(968-976)年间以来,才有这种茶。当时精于茶事的人说,南唐李氏政权,只称作都下,而以朝廷所在的汴京作为京师。而今忽然出现这种称呼,是说明南唐将要归顺朝廷吧!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唐朝时期的产茶之地,仅仅如陆羽(一名疾,字季疵)所讲到的。那么今天的虎丘、罗、天池、顾渚、龙井、雁宕、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等有名的好茶,没有一个列入其中。由此可以知道灵异的瑞草处处都有,只是人们不懂得科学培植,或者不善于采制加工罢了。

  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中说:《茶谱》记载:袁州的界桥茶,其名声很大,但是不如湖州的研膏茶、紫笋茶,烹点时会有绿脚垂下。另外婺州有举岩茶,每一片都方正细小,虽然出产很少,茶味却极其甘芳,煎煮之后如碧玉之乳。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玉垒关(在今四川灌县西)外的宝唐山(在今四川汶川),有茶树生长在悬崖之上,茶笋长到三寸五寸,才有一叶两叶发出来。涪州出产三种茶叶,最上品的是宾化茶,其次是白马茶,最下的是涪陵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叶,浙江以北地区出产的,品质都比较好。只有福建、两广以南地区,不仅其泉水不可轻易饮用,所出产的茶叶也应当谨慎勿用或者有选择地饮用。从前陆羽《茶经》没有详细记载岭南所出产的茶叶,只是说“往往能得到一些茶叶,其味道都非常好”。我看到福建、两广地区多有瘴疠之气,熏染到草木之上,北方人饮用过后,大多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说人们应当谨慎从事。

  《茶谱通考》记载:岳阳的含膏冷、剑南的绿昌明、蕲门的团黄、蜀川的雀舌、巴东的真香、夷陵的压砖、龙安的骑火,都是一代名茶。

  《江南通志》记载:苏州府吴县西山所出产的茶叶,在谷雨之前采摘焙制。其中极细的好茶,贩卖到市场上,争先恐后地涨价,以雨前茶为最贵。

  《吴郡虎丘志》记载:虎丘茶,寺院的僧房都种植茶树,名闻天下。谷雨前采摘细嫩的芽茶焙制而烹试,其色泽如月下白色,其味道如豆花香。近来因为官府征收馈送远方,虎丘山中的僧人供奉茶叶一斤,要花费数钱银子,因此苦于馈赠,茶树也不修剪打理,甚而至于砍掉茶树,所以虎丘茶极为稀少。

  宋代米芾(字元章,襄阳人)《志林》记载:苏州穹窿山下有一座海云庵,庵中生长着两棵大茶树,两树根株相连,已经有二百多年了。

  《姑苏志》记载:苏州虎丘寺西边出产茶叶,朱安雅说:“如今二山门向西略偏,本来名叫茶岭。”陈继儒(号眉公)《太平清话》记载:太湖洞庭西山中最西边的地方,有仙人茶,乃是树上的苔藓,商山四皓采摘来制成茶饮用。

  《图经续记》记载:太湖洞庭小青山坞出产茶叶,唐宋时期就入贡朝廷。其下有水月寺,于是就命名所产茶叶叫做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记载:支硎山(今苏州城西观音山)茶坞,多种植茶树。

  《随见录》记载:太湖洞庭山出产有茶,与茶略微相似而更加精细,味道非常甘甜香洌,俗语称为“吓杀人”,出产于碧螺峰的尤其精致,所以叫做碧螺春。

  《松江府志》记载:余山在松江府城的北面,旧有余姓的人在这里修道,所以叫做余山。山中出产的茶与笋都非常好,有兰花的香味。所以陈眉公说:“我故乡的余山茶,与虎丘茶在伯仲之间。”《常州府志》记载:武进县章山山麓有茶巢岭,唐朝时陆龟蒙曾经在这里种茶。

  《天下名胜志》记载:南岳,古代叫做阳羡山,也就是君山的北麓。三国吴主孙皓即位之后,就到此山去封禅,称之为南岳。唐朝时产茶作为贡品,就是所谓的南岳贡茶。

  常州宜兴县东南另有一处茶山。唐朝时制茶进贡朝廷,所以又叫做唐贡山,在宜兴县东南三十五里的均山乡。

  《武进县志》记载: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之内,有大墩小墩连绵不断,前后簇拥,有茶山的形状。唐代湖州、常州两郡太守会于阳羡,造茶修贡,从这里往返,所以叫做茶山路。

  清代王《檀几丛书》记载: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的永丰乡。唐代诗人皇甫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诗,可见唐代贡茶就在茗山。

  唐代李栖筠(字贞一,封赞皇县伯,世称赞皇公)担任常州刺史时,山中的僧人进献阳羡茶。陆羽品评为芬芳冠世,经过精心焙制可以进贡给朝廷。李栖筠于是就在洞灵观设置茶舍,每年制造一万两茶,进贡朝廷。后来韦夏卿将茶舍迁移到无锡县罨画溪上,距离湖大约一里的地方。明人许有谷诗中所谓的“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指的就是此事。

  义兴(今江苏宜兴)南岳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曾有白蛇口衔茶籽坠落寺前,寺院僧人把茶籽种植在寺旁,从此滋蔓繁衍,茶味更好,叫做蛇种。当地人都很看重,每年争先恐后馈赠亲友,官府索要,修贡不断。至今每到春天就如期采茶,清明这天县令要亲自在卓锡泉亭拜祭白蛇,其典礼非常隆重。后来官府索取太多,茶农深受其苦,所以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的诗句。宋人郭三益诗写道:“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唐代卢仝《茶歌》写道:“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扰累人民,也是自古如此啊!

  明代周高起《洞山茶系》记载:罗,在宜兴的南边,超过**十里,位于浙江和南直隶的交界处,只有一个山冈,山冈的南面就是长兴山。两边山峰阻隔,中间平坦广阔的山冈,人们就称为。亲临其地观察,才知道古人造字的用意。如今的字典中的“”字,只是注释说“山名”罢了。此地共有八十八个去处,前面一条大的山涧横流,泉水清澈流动,淘洗滋润着茶树的根本,流泄着山中土壤的肥泽,所以洞山所产为茶中的最上品。从西逆涨渚而上,取道茗岭,道路非常险峻。[原注:距离县城西南八十里。]从东逆湖而上,取道岭,稍微平坦,刚好可以通车马。

  罗所出产的茶叶,分为四个品级:第一品,出产于老庙后。老庙祭祀山中的土神,这里茶树丛生,枝繁叶茂,大约象征着茶星弥漫灵通吧。其地不下二三亩,归苕溪姚象先和他的女婿所有。茶树都是古木,每年所产不超过二十斤,色泽淡黄而不绿,叶筋淡白而不厚,制成的茶极少有梗。入汤色泽柔和鲜白,犹如玉露,味道甘甜,其中蕴藏着芳香,空深远,愈品愈有滋味,风味在有无之外。第二品,出产于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以及吴江周氏的田地中,产量也不够多。芳香清幽,色泽鲜白,味道冷隽,与老庙后的上品差别不大,只是品啜起来略感淡薄罢了。这两品都是洞山顶上的茶。总的来说,茶的品质堪称清如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兄弟,和如柳下惠(展禽),一并可以称为圣人了。今人以色泽浓重、香味浓烈作为茶的特征,真是听信传闻,朦胧不明真相啊!第三品,出产于庙后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出产于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界、留青、黄龙、岩灶、龙池。第三、第四品都是平洞的本。外山的长潮、青口、庄、顾渚、茅山等地出产的茶,都不入品。

  清代冒襄《茶汇钞》记载:洞山茶中的下品,香味清新,芽叶肥嫩,但是入水香味就消失了。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等,都是茶的产地。各个产地有老柯、嫩柯,只有老庙后所产的茶没有两样,梗叶丛密,香气不会外散,称为上品。

  《镇江府志》记载:润州所产的茶叶,以傲山(今南京江宁)为最好。

  宋代乐史《太平寰字记》记载: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所产的茶叶甘甜芳香,犹如蒙顶茶。蒙顶在蜀,所以就以蜀来命名此冈。冈上有时会堂、春贡亭,都是造茶的地方,如今都已荒废。见五代毛文锡《茶谱》。

  《宋史·食货志》记载:散茶出产于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等品种。

  《安庆府志》记载:安庆府所属的六个县都出产茶叶,而以桐城的龙山(即龙眠山)、潜山的闵山最为著名。莳茶源在潜山县,香茗山在太湖县,大小茗山在望江县。

  《随见录》记载:宿松县出产茶叶,品尝后感到当地有好的品种,只是制造不得其法。如果分别其产地,辨别其品级,请高手焙制,其品质当不在六安茶之下。

  《徽州志》记载:茶叶出产于松萝,但是称作松萝茶的却很少。其名称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等品类,还有没有名号的称作片茶八种。近年来的茶叶名称,精细的上品有雀舌、莲心、金芽,其次有芽下白、走林、罗公,再次有开园、软枝、大方。虽然名号多端,都是松萝茶的品种。

  明代吴从先《茗说》记载:松萝茶,是我家乡的土产,其色泽如梨花鲜白,香气如豆蕊,品饮如嚼雪。品种越好,色泽越白,即使经过一夜,茶盏四周也没有茶痕,本来足以称美。至于秋露白片子,更是轻清若空,只是香气过大,惹人喜爱,但是难以长久保存,不是富贵之家不能够收藏罢了。真正的松萝茶如此精妙,略微混入一片其他地方的茶叶,色泽就被破坏,不可观瞻了。然而,松萝茶的真正产地很小,所产有限,可是四方前来索求的人云集而至,怎么会不混入其他茶叶呢?

  《黄山志》记载:莲花庵的旁边,就着石缝种茶,所产茶叶富有轻香冷韵,香气袭人,使人惊诧断腭。

  《昭代丛书》记载: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歙县人)说:“我的故乡黄山天都峰有抹山茶,出产于石缝之间,不是人工可以培植的。味道淡薄,香气清新,足以称作仙品。只是采摘很难,不可多得。”《随见录》记载:松萝茶,近来人称出产于紫霞山的最好,另外还有南源、北源等名色。其实真品的松萝茶很难得到。黄山绝顶出产有云雾茶,别有风味,其品质超出松萝之外。

  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记载:宁国府所属的宣城、泾县、宁国、旌德、太湖各县,山中都出产松萝茶。

  《名胜志》记载:宁国县的山,在文脊山的北边,出产茶叶,充作贡品。《茶经》所说“味道与蕲州茶相同”,就是指的此茶。宋朝梅询(字昌言,宣城人)有“茶煮山雪满瓯”的诗句。如今已经不可复得了。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山形就像是一个小方饼横铺在地,山上出产茶叶。山的东面受阳光照射,叫做阳坡,所产的茶最好。太守推荐于朝中,京洛(当指北宋东京汴梁、西京洛阳)人士为之题诗“丫山阳坡横文茶”,也叫做瑞草魁。

  明代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记载:宛陵(今安徽宣州一带)出产的池源茶,根株颇大,生长在阴谷之中,春夏之交才开始萌芽。茶树茎条虽然很长,但是芽叶却不舒展,或紫或绿。宋仁宗天圣(1023-1032)初年,郡守李虚己(字公受,曾提举淮南茶场)与太史梅询曾经烹试此茶,品评为建溪、顾渚所不如。

  《随见录》记载:宣城出产有绿雪芽茶,也属于松萝茶的一类。还有翠屏等名色。其泾川涂茶,芽叶精细,色泽鲜白,味道芳香,是上贡朝廷的佳品。

  《江南通志》记载:池州府所属的青阳、石埭、建德,都出产茶叶。贵池也产茶,九华山闵公墓茶(即九华山闵茶),其品质获得四方称赞。

  《九华山志》记载:金地茶,是唐代西域高僧金地藏所种植,至今传说其枝梗都是空筒的茶叶即是。大体说来,烟霞云雾之中,气候经常保持湿润,与山下地上有所不同,所以茶味自然不同了。

  《江南通志》记载:庐州府所属的六安、霍山,都出产名茶,其中最著名的只有白茅贡尖,也就是上品芽茶。每年新茶出来,知州就上疏进贡。

  六安州有一个小岘山,出产茶叶,叫做小岘春,是六安茶中的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是黄梅时节采摘焙制,色泽香气兼好,只是味道稍薄。还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说:我平生倾慕六安茶,正好有一个门生在当地做知州,写信托他求取数两,竟然没有得到,这一愿望恐怕就此断绝了!

  明代陈继儒(号眉公)《笔记》记载:云桑茶出产于安徽滁县琅琊山,此茶类似桑叶而略小,山中僧人采摘焙制而藏之,茶味非常清新。

  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产茶叶,色泽、香气、味道都非常好。

  《浙江通志》记载:杭州钱塘、富阳以及余杭径山等地多出产茶叶。

  《天中记》记载:杭州宝云山出产的茶叶,叫做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茶叶,叫做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茶叶,叫做白云茶。

  田艺蘅(字子艺)《煮泉小品·宜茶》中说:龙泓,如今叫做龙井,是因为泉水很深的缘故。郡志中说这里曾经有龙居住,故名龙井,其实并非如此。大概是因为杭州的山脉,都发源于天目山,有龙飞凤舞的谶语,所以西湖四周的山,多以龙来命名,并非真的有龙居住于此。如果真的有龙,那么泉水就不能饮用了。龙井上面的亭阁,也应当赶紧拆除。浣花等池,尤其应该加以疏浚。

  清代陆次云《湖杂记》记载:杭州龙井出产茶叶,作豆花香气,与出产于香林寺、宝云寺、石人坞、垂云亭的茶叶完全不一样。在谷雨前采摘者尤其好,品啜的时候感觉淡然,似乎无味,但饮过之后,感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于齿颊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无味之味,乃是至美之味。饮用此茶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其可贵如珍宝,不可多得。

  明代孙矿《坡仙食饮录》记载:杭州宝严院垂云亭也出产茶叶,僧人怡然以垂云茶寄赠给苏东坡,苏东坡回赠给他大龙团茶。

  宋初陶谷《清异录》中说:开宝(968-976)中,大臣窦仪以新茶馈赠我,味道极为鲜美,盒子标明叫做“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的另外一个去处。

  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载:顾渚山的左右两边有大小官山,都是茶园。明月峡在顾渚山的一侧,绝壁如削,大涧中流,乱石飞走,茶叶生于其间,品质尤为精绝。张文规诗中所谓的“明月峡中茶始生”,说的就是此事。

  顾渚山,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顾望原野,可以修建城邑,所以叫做顾渚。唐朝的时候,顾渚左右的大小官山都是茶园,采制茶叶充作贡品,所以山下有贡茶院。

  《蔡宽夫诗话》记载:湖州紫笋茶,出产于顾渚山。顾渚山位于湖州、常州的交界之处,因为茶刚萌芽时呈紫色而且像笋,故名紫笋茶。每年进贡,以清明节这天到达京师,首先祭祀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明代冯可宾《茶笺》记载:环绕长兴县境,出产茶叶的地方有罗、白岩、乌瞻、青东、顾渚、浦等,不可胜数,只有罗最为著名。环绕罗境内方圆十里之远,称为罗的,也是不可胜数。而称作,是说介于两山之间;唐代诗人罗隐隐居于此,所以叫做罗;因为位于小秦王庙的后面,所以又称作庙后罗。洞山的茶,南面对着阳光,早晨的旭日和傍晚的夕晖,云雾氤氲笼罩,所以其味道与其他茶叶迥然有别。

  明代曹学《名胜志》记载:茗山,在萧山县西三里,因为山中出产好茶,故名。另外,上虞县后山所产的茶叶也很好。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会稽有日铸岭,岭下有寺院,叫做资寿寺。日铸岭的阳坡叫做油车,从早晨到傍晚都有日光照射,茶叶生长在这里,其品质非常奇妙。欧阳修(谥文忠)说过:两浙地区的草茶,以日铸茶为第一。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普陀山老僧赠给我小岩茶一包,叶上有白色的茸毛,冲泡后无色,慢慢品饮,感到凉彻心腑。老僧告诉我说:“本岩所产每年只有五六斤,专门供奉菩萨,僧人能够品啜的很少。”《普陀山志》记载:茶叶,以出产于白华岩顶的为最好。《天台记》记载:丹丘出产大茗,饮用后使人如生羽翼。

  宋代桑庄《茹芝续茶谱》记载:天台茶有三个品种:紫凝、魏岭和小溪。如今各处并不出产,而当地人生活所需的茶叶,多来自西坑、东阳、黄坑等地。石桥等山,近来也种植茶树,味道非常清新甘甜,不比其他地方的茶叶差。这是因为出产于名山云雾之中,应该汁液多而味道醇厚。只是山中多寒冷,萌芽较晚,加上制作方法不佳,因此品质不得取胜。而且所产数量不多,仅仅足以供应山居之人罢了。

  《天台山志》记载:葛仙翁茶园,在华顶峰上。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安吉州茶,也叫做紫笋。

  《通志》记载:茶山,在浙江金华府兰溪县。

  《广舆记》记载:鸠坑茶,出产于浙江严州府淳安县。方山茶,出产于浙江衢州府龙游县。

9 7 3 1 2 3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