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2-19 23:09:51 访问次数:1627
花白的头发,清癯的面容,陈德华静静地坐在茶案前,像一杯武夷岩茶,清雅悠远……
陈德华的头衔很长——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夷山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技能及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这头衔意思就是说,我做茶的手法跟古人一样”,为了解释这个身份,陈德华还透露说,他也是我国正在申请的茶文化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之一。
手工做茶渐成历史
1963年,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陈德华来到崇安县茶科所,从此与茶结缘。通过多年实践,他成为当今手工做茶的代表人物之一,高超的做茶技艺堪比古人。而今的现实是,他处在一个手工业向机械化过渡的历史时刻。这一代之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人用手工去做一壶顶尖大红袍了。
“武夷山自古只有采茶男,不见采茶女”。为了尽量还原过去武夷山茶人做茶的场景,陈德华缓缓地讲起了古人做茶的酸甜苦辣。
在过去,做茶是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只有男人才能承受。例如采茶,武夷山山高路长,采茶人必须赶在露水干了之后的那一刻抢摘茶叶,并迅速运到山下晾晒。茶叶下山晾晒之后,还有摇青、炒茶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折腾十几个小时。这辛苦的背后,蕴涵的是技术的要求。比如摇青,茶叶是老是嫩、天气是阴是晴、湿度是高是低,均决定了摇青的频率与力度,而这完全由做茶人凭经验把握,把握不准,茶叶口感大变,一锅好茶就会毁于一刻;再如炒茶,做茶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茶叶炒完,如果有人偷懒拖延,茶叶吸收了水分,茶质就会受到影响。陈德华介绍说,“文革”前,武夷山的水仙就可以卖到五元多钱一斤的绝对高价,“这是因为我们做茶技术高”。
随着武夷岩茶名气越来越大,祖先传下来的手工做茶速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采茶机、色选机等机械设备应运而生,机械完全代替了手工。
制茶文化期待传承
“我曾经做过大红袍母树的茶叶,这一辈子知足了!”对于陈德华而言,做茶是一种享受,看到珍贵品种,自己都忍不住想去做一下,看着这些茶叶变成清香四溢的绝顶好茶,内心的满足便无法形容。“作为传承人,我很希望我们老祖宗做茶的艺术能代代相传。”
“我从来不反对机械化做茶”,他说,机械制茶有着手工难以比拟的优势,如机械炒茶远比人工均匀。然而,目前机械在晒青这一环节,效果总不如过去用太阳晒。
“武夷岩茶的制作理念是茶界公认最好的。”陈德华告诉记者,虽然茶厂普遍引进机械做茶,其原理其实和传统手工做茶没有两样,人们正是在研究借鉴手工做茶的科学性,摒弃改良其不合理环节后,才设计出精密的机器,最终做出顶级好茶来。今天的机器远没达到可以完全取代手工的程度,仅从这个方面考虑,保留手工做茶的技艺就很有意义。
“我们在研究开发新品种时也要求研究人员要有高超的做茶技巧。”陈德华说,为了发掘培育隐藏在民间的好茶,茶叶研究人员必须自己动手加工这些茶叶,“量太小了,不可能用机器加工,如果手上功夫不硬,再好的茶也要废掉,怎么去发现好的新品种呢?”
在陈德华的家中,至今保留着一个叫“萎凋”的设备,这是阴雨天晾晒茶叶的工具,“整个武夷山可能就我这里有了,我就是想让后人看看过去老祖宗用什么工具做茶。”他说。
对于陈德华而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把做茶的技艺传承下去,这需要有关部门立刻行动起来,“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碟片,通过还原古人做茶的场景并原原本本地录下来?再不做可能就来不及了啊!”
下一文章:追求留得住感情的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