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武夷茶文化

论坛BBS

网上预订

岩茶制作

网上留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论乌龙茶(武夷岩茶)的品质特点

               

  

林治

(武夷山六如茶文化研究所)

武夷山市和安溪县是我国最著名的两个乌龙茶主产区。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同属乌龙茶类(也称为青茶类)并且都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不知始于何时,武夷山茶叶界在评论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时流行一种说法:“安溪铁观音的特点是香、清、甘、活,而武夷岩茶的特点是活、甘、清、香。”一个“香清甘活”,一个“活甘清香”,这看起来只是四个字排列的顺序不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安溪把“香”放在铁观音品财特点的首位,而武夷山把“香”放在岩茶特点的末位,这就导致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近年来茶叶生产稳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适销对路,广受消费者的欢迎,199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目前安溪县的乌龙茶产量占全省的1/3,占全国总产量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乌龙茶都。而生产乌龙茶历史悠久,曾以产茶名扬四海的武夷山却因为找不到提高茶叶质量的突破口,不懂得如何做出更“活”的茶,而始终在悲剧中盲目徘徊。

“茶,香叶嫩芽”。“香”是茶的植物学特性。

“芳荼寇六清,溢味播九区”。“香”自古以来是茶人们嗜茶、爱茶的最基本原因和不懈的追求。

早在唐代,茶人们咏茶时就是突出赞美茶之“香”,李白诗云:“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皇甫曾诗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郑遨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他们所赞美的都是茶叶的天然之香。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龙凤盛世”。在宋代以建瓯北苑为代表的武夷茶己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贡茶。宋代著名文豪吟咏武夷茶的诗文甚多,他们在咏武夷茶的诗中绝大多数也是突出一个“香”字。如王禹佣咏道:“碾时空望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李虚己咏道:“清味通霄在,余香隔坐闻”;丁谓咏道:“碾细香尘起”,“细香胜却麝”;范仲淹咏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朱熹咏道:“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从宋代可查找到的题咏武夷茶的诗文中,也都是把“香”做为武夷茶的首要特点,尚未见有咏武夷茶之“活”的诗句。

到了清代,,武夷茶的生产中心早己由建瓯转移到武夷山(原崇安县),并且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己比较成熟。确切地说,清代吟咏武夷茶的诗词所赞美的,才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武夷岩茶。

高士奇的《武夷茶》诗云:

九曲溪山绕翠烟,斗茶天气倍喧妍;

擎来各样银瓶小,香奇玫瑰晓露鲜。

高士奇(16451704)号江村,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深为康熙皇帝宠识。从他的这首诗可见,在康熙年间,武夷山一带的民间仍流行斗茶,而在当时,香气是决定胜负的首要指标。做为佐证,曾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任过5年县令的刘靖,在讲到武夷茶的时候说:“茶香而冽,粗中盘屈如干蚕状。”“新者但可闻其清芳。”(《中国茶文化经典》第721页)曾任过崇安县令的柯易堂在介绍武夷岩茶名丛“不知春”时,也是突出“色香俱绝,非他茶所能方驾。”(《寒秀草堂笔记》卷4

在清代,人们对武夷山茶香己不再停留在一般性的赞美,而是开始为进一步提高茶的香气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例如关于天气对茶香的影响,清代高僧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写道:“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南风来,色香顿减淡无味”。关于加工技术对茶香的影响,他写道:“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关于茶树所生长的环境对茶香的影响。武夷山的茶人们也总结出:“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云蒸雨润成仙品,岩沃泉肖发异香”。相比之下,在清代及然罕见有人研究武夷茶之“活”。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羽士高僧,也无论是学风严谨的理学家,还是风流旷达的浪漫诗人,在评论武夷茶的品质时,都是把“香”放在最突出的首位。那么为什么当今的的一些武夷山人却偏偏提出:武夷岩茶的特点是“活、甘、清、香”呢?据持此论者解释说,此论始自梁章钜。我只好去查阅了梁章钜的原文。

梁章钜(11751849)晚年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在客居浦城县时常到武夷山来品茶。他在《归田锁记》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变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己。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读了梁章钜的原文,我深入感到梁章钜远比当代武夷山的一些茶学权威高明,他中然没有学过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但在文中却无意识地应用了辩证观点来论茶。马列主义辩证法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认识自然也不例外。梁章钜正是由香到清,由清到甘,再由甘到活,层层递进来论茶。“香”、“清”、“甘”是基础,是感性认识,而“活”是理性的心理感受。如果没有香、清、甘这三个前提条件,则根本无以谈“活”。很明显,梁文的原意是:生活在天游观的羽士静参把武夷茶品分为四等。其中香是最基本的条件,再进一步是清,然后是甘。而最优质的茶应当同是具备香、清、甘、活四大特性。梁章钜在文中根本没有提出“活”是武夷茶的第一特性。陈彬藩先生读了梁章钜的文章后明确地概括说:“清代梁章钜的《归田锁记》中,把武夷岩茶的风韵归纳为香、清、甘、活四个字”。(《佳茗飘香》第104页)而武夷山的某些人却误解了梁章钜的原文,杜撰出梁章钜把武夷岩茶的特点归纳为“香、清、甘、活”的说法,这真让人哭笑不得。

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中心制订的《茶叶品质因子权数》中规定:在审评乌龙茶时,香气占35%,滋味占30%,外形占15%,汤色占10%,叶底占10%。可见在国家标准中,“香”也是乌龙茶的首要因素。张天福教授在《茶香种种》一文中对此有极好的说明。他指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香和味也是有密切关系的,一般说来,香高的味必醇正,香低的味必平淡。”若无香,何以论活?

“香、清、甘、活”论最致命的错在于它会误导实践。我们从理论地去总结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不是为了空谈,更不是为了卖弄学问、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为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了引导大众消费。在理论上把什么放在首位去强调,就意味阗在实践中把它梆为主攻方向去追求。安溪茶人认为乌龙茶的品质特性是“香、清、甘、活”,所以,他们把“香”做为商品茶的首要追求,并且把生产清香高香的茶叶做为改进制茶工艺的主攻方向。经进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安溪的香气清悠高雅多变,以民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安溪茶叶两销两旺,茶价飚升,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以茶叶收入为主的安溪农民人均纯收到入达3170元,是1990年的74倍,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安溪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被消费者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铁观音括名义早己远远超了了曾经蜚声中外的武夷岩茶,几乎成了乌龙的代名词。相扫,武夷山的一些茶人死抱着“香、清、甘、活”的观点不放,他们至今还后不到提高武夷岩茶质的主攻方向。因为什么是活:如何做出活的茶?谁也讲不清楚。结果自从1980年武夷肉桂荣获了国家名茶一等奖后,虽然有一些茶人开始了做清香高香岩茶的尝试,但从总的看武夷岩茶的品质几乎没有什么提高,产量始终在3000T左右徘徊。九十年代以来,全范围兴起了一股茶文化热和乌龙茶热,这本是乌龙茶生产大发展的良机,但是,由于武夷茶香气不足,外观粗糙,加上促销力度不力,所以竞争不过铁观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安溪茶大举北上南下,席卷了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占领了广大的国内市场,而自己却坐失良机,一筹莫展。

我们常说:“实践是栓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不带偏见地地对比一下,把“香”摆在首位的安溪茶与把“活”摆在首位的武夷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得失,武夷茶“香、清、甘、活”论可以休矣!

 

 

茶叶基础知识

◆  茶树品种

◆  岩茶基础知识

  发展茶叶的重要意义

◆  茶园管理

◆  有机茶专辑

◆  发展岩茶的优势

  茶叶病虫害防治

◆  有机茶园的开辟

    农残限量指标

  武夷岩茶制作

◆  武夷岩茶的审评

◆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
返回武夷岩茶审评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荣誉  返回首页
 
   
  

电话:0599-8357665    手机:(0)13062284455  传真:0599-5316989
Address: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Email:xmx001@vip.sina.com
   版权所有©1999-2005 www.wuyishantea.com

Copyright©1999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