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二:保护性耕作 武夷岩茶吸收大自然的气息,正是有了生物多样性的好生态,才造就出武夷岩茶耐人寻味之岩韵。这几年,每到茶季,无数茶人、淘茶客、茶商纷至沓来,他们赞叹,“大红袍的精制过程,而在岩茶栽培上下工夫,才能奠定成功基石。成茶品质成败,鲜叶品质足以左右。”
天心村老茶农余清命,村干部当了37年,他说,“我家有四五十亩茶园在景区,当初开垦时就坚持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即茶山顶上、茶山脚下和茶山中间都有植被),武夷山地势高,表土易流失,为防雨水冲刷,多砌石筑岸,使茶树不致倒下。如今,你若到水帘洞、马头岩等地,可见石砌的阶梯茶园,或长方形或半圆形,景观奇特,几十年了,茶园已经与景区生态融为一体。”
大半辈子伺茶的他,一说起茶生态保护,他有窍门,“岩韵”与武夷耕作法也有关系。由于武夷茶区地形复杂错综,岩茶区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竣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时,将近根部有效养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经日光曝晒、起除虫灭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是形成岩韵的重要特质。
而且,现在的茶农们更懂科学栽培和管理了,大部分都以施有机肥为主,不施化肥,种植夏、冬季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立地条件好了,“岩韵”自不必说了。
就是这样,茶园生态环境打理清楚了,茶农们才能享受茶带来的无穷福祉。
所以说,天,是茶生长的大环境;地,是茶生长的立地条件;天时地利如果变了,就没有武夷岩茶之岩韵。
陆羽就曾经对茶生长的自然环境做了描述。他这样写道: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人常言“人不可貌相”,但茶却可“貌相”,只要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四字口诀,便可识别茶之优劣。(周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