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大学家朱熹对武夷“山,水,茶”所描绘的一副动人画面:“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一直以来,武夷山被誉为人间仙境,每一个到访者都觉得自己好似步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空间,这里的奇山,这里的秀水,这里的云雾,都让人们流连忘返。可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都是“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大家是否知道,武夷山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山水,还有那渊源流传的茶文化呢?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传说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组成,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灵山秀石之间的武夷山人,对岩与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他们把这种茶称为“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拥有四大名丛,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是最出名的,除了这些名丛之外,还有几个当家的品种,比如水仙、肉桂,这都是产自武夷山的好茶。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雾缭绕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武夷岩茶的岩韵
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的人,往往会觉得它的外表黑黑粗粗,太过朴实,的确,武夷岩茶并不是以外表的精致取胜,而是胜在内质的丰厚。所以当地人说,这种茶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菩萨的心肠。因为岩茶是半发酵茶,所以像红茶般温和,不会刺激人的肠胃,同时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纯。而岩茶最为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所谓岩韵,并不是那种两三秒就能从舌尖华走的鲜香,而是以淳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有人说是青草的芳香、有人说岩石的厚重、还有人说那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奇真意妙感觉。
红茶的由来
在武夷山的桐木村,长久以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明朝末年,武夷山已经开始生产半发酵的乌龙茶,但是由于桐木村海拔比较高,夜晚气温低,发酵非常困难。有一天,一只来自北方的军队路过桐木村的茶厂时,便驻扎了下来。由于正值采茶时节,茶厂铺满了绿色的茶青。大面积的茶青被压在士兵的身体之下,经过几天的反复践踏,错过了半发酵的制茶时机,反而得以完全发酵。当地人发现之后,便按照这种方法制造出了新的茶叶,取名为正山小种。其实,只有武夷山这个地方生产的,才叫她正山小种,正是正确的正,山是山上的山,意味着是正宗的、正确的,小在中文里面的涵义就是少的意思,这种品种数量有限,很少,不可多得,统称为正山小种。先人们或许没有想到,无意间发现的制茶工艺,却演变成了后世最为推崇的红茶。
武夷茶道
武夷山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已经成了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武夷山人说,喝茶还是讲究一个“品”字,以茶立德,以茶会友,以茶怡情,小小一杯茶,却折射出武夷山人的文化性格。而武夷岩茶之所以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种植地理条件,更是武夷山人对茶文化的一种境界体现。“要想做好茶,得靠天地人”,这是武夷山的茶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只有天、地、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好的茶叶。
印象大红袍
印象大红袍
说起武夷岩茶,就不得不提到享誉全球的大红袍了。大红袍不仅仅是乌龙茶中的极品,现在更是成为了武夷山的代名词。说起武夷山人们自然就想起了那里的灵山秀水,却很少有人记起那里的大红袍,而说起大红袍,人们就会立刻想起武夷山。为了更好的提升大红袍的知名度,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倾力打造的大型实景山水剧作《印象大红袍》便应运而生了。这是一场山水实景演出,利用背景环境,巧妙的将光与影的完美结合,把夜晚中的武夷山变成一副美轮美奂、风姿独具的水彩画。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武夷之美、文化之深、山水之奇,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印象大红袍》不仅仅给观看者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更让观众觉得自己到了一个亦真亦幻,如梦似境的奇妙空间,随着演出的变换,脑海里也会映现出不同的场景,当真是妙不可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