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茶史茶俗 >> 正文

 


建茶史微


发布日期:[09-09-19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作者: 巩志  姚月明

  建茶,建州之茶,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之赞誉;宋•周绛《西溪丛语》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历唐宋以降数朝千余年来声誉不绝。

  明末清初,武夷岩茶(乌龙茶类)脱胎于历史上的建茶,从中演化脱颖而许诞生。明•保乔远《闽书》说:

“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以建安北苑为第一,而今武夷贵矣。”闽北茶谚云:“药不经樟树不灵,茶不过武夷不香。”明•徐勃《茶考》栽:“然山中上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天下矣”。

  建州(今福建北部之南平地区),为闽江上游的富屯溪和建溪流域,处于举世间名武夷山的东南侧。商周时代先后为”闽濮族”和“闽越族”的先民生息故地。汉建发初年(142年),混淆始置4县,即建安(福建建瓯市)、伏、溪壑纵横,河谷交错其间,四境之内,丛山秀观岭,无不宜茶。主要产区为建溪两岸的武夷山与风凰山;茶树遍布建州、南剑州、邵武军等三府各县,其地即现在的南平地平地区,俗称“闽北”。

  唐•陆羽《茶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其岭(武夷山)东南侧的茶含武夷茶、北苑茶、壑源茶、沙溪茶、延平半岩茶、政和白茶叶之总称,史称建茶或建溪芽。其茶类有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等四大类,唐宋时称建茶,即闻北茶叶之总称。宋宣和年间状元黄裳在《茶苑》诗中指出“莫道南芽非北苑,须知山脉是东溪”。明确指出建茶产地范围和地理条件,其时闽北茶均以建茶名闻于世,北苑茶是以地名命名而已。

一、建茶起源于贡茶
  贡茶是古代地方官府专门进献给帝王或国君的乡上特产,其起源很早。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武王出兵伐纣(公元前1066年),有许多友帮和庸、蜀、羌、卢、彭、濮八个南方小国率兵来会,把所产之茶,(当时不称茶,或其别称)献给武王“以茶代酒”。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川茶史话•前言》中认为这是极自然的事。
?
  建茶起源据《从濮闽向琥王贡茶谈起》一文援引《周礼•职方氏》:“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子分七种,古谓之七闽。”并有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国语•郑语》中:“闽〓蛮矣”的一句话,以作七闽的注解说“闽为蛮的别种,而七闽乃周所臣服国数也”。按〓为楚国姓,这就是说古代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称为蛮的南方少数民族。2800多年前的督熊居濮地,尔后才有闽;那么武夷族是濮人的一支。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全部福建,当时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无统一君长,曾参与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

  1979年9月,福建考古工作者对武夷山的“架壑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船棺制作年代,经碳14测定,距今3620±130年,上限年代早于殷,也就是相当于夏商之际,武夷山区就有先民居住。悬棺无疑为他们的遗物,通过考古学界调查、发掘、考证,确认为商周时代“七闽”的葬俗•其族号为“闽濮族”,武夷山古代传说中的武夷君即其君长。“闽濮族”早于闽越王无诸(公元前340—前110年)统治前八百多年。早期活动在闽北山区的福建上著先民,过的是氏族社会生活,由武夷山下的光泽县“旧二十九都有昂山,'石上有籀文,奇古不可辨。”及光泽上小源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出来。

  吴觉农在《四川茶史话•前言》援引《华阳国志》向武王献茶的八个南方国中的“濮”与《八闽通志》、《福建史稿》上的“濮”,正是武夷山船棺葬之族属“闽濮族”,考证相同,史实上符。于是揭开了“武夷茶始于周朝之说、值得研究”。从而证实商周时建茶已和蜀茶一道作为茶而问世了。 

  再者,“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称”指出“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切献茶,死为山神,立庙柏之”。武夷古老传说是一位自称武夷君的仙人,奉上天玉帝之命,降临山中,统治群仙。发现了可作药用的茶叶,为百姓疗疾治病,为众民敬服,因而尊为君长。以为神仙。世上本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所谓神仙也是凡人,被人们神化而已。宋理学家朱导对神仙作了积告的解释:“崇安有山名武夷,相传神仙所居,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之时,夷落所居,而地拓者(武夷君)即共有长。旧记神仙传诡妄不足考信,其君长为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而传以为仙也。”商周时的武夷君,不正是“避难于谁古七闽”君长。

  汉元光年间(约元前130年左右),汉武帝封禅名山,命祭祀官领干鱼祀武夷君,寺观住持以条待客,奉祀官视为神物,取以进献,颇得帝上出识,命以过茶进贡。宋代文学家苏轼凭其生花之妙笔,撰写了“叶嘉传”。借“茶叶嘉美,嘉木生嘉叶”。以嘉叶二字倒置而取名“叶嘉”为其作传。反映建茶在时已闻名于汉宫,寓文史于一炉,赞扬了历史悠久的建茶。

二、北苑龙焙的形成
  拉州种流茶树较早,据地方史来记载:南北朝时(400  589年)茶叶就从“碧水丹山”的武夷山,移值入建安,成为唐代福建茶叶产地。建中时(780 783年)福让观察使常衮,吸收蒸青工艺,改革制茶技术,“始蒸焙为饼样”,这就是闽北最早的”研膏茶”,比从嚼叶而有蒸青的散茶,质量有所提高,属蒸青闭茶,也叫片茶。

  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是一封向达官显宦馈送建州武夷茶的信扎,也是记载建茶最早的文章。信函以拟人的手法写道:“晚甘侯15人(团茶15片),遣侍斋阁。此徒(指茶)皆乘雷雨摘.拜水而和。盖达阳碧水舟山之乡,月油公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后世便以“碧水丹山”为武夷之士称,唐时建茶开始崭露头角。

  光启年问(885一886年),福建莆田籍进士徐寅《谢尚书惠蜡面条》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简单地提到研膏茶和蜡面茶的揉制时问和地点,说明技茶中的武夷茶早于北苑茶,北苑所制造的龙脑人香的团茶,仍原自武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南唐(946—975年)采茶初制研膏继造蜡面”,北苑此时始有制茶,而徐寅诗中武夷茶地举其实,必为唐物,南唐用于北苑制蜡面,实承武夷遗习”广。林岭《福建茶事略考》云:自建茶(北苑)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取”。
  五代之季,建安之北苑崛起,更令朝野瞩目。据《旧唐书》记载;唐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也成为一个有利的经营项目。建阳出现了茶叶经营的机构“玉茸轩”。唐朝末年,建安富户张廷晖,家住凤凰山麓,知其地宜于植茶,开辟了百亩茶园,引进当时制茶技术,加上北苑的天然的优质条件,使北苑茶叶“小荷才露尖尖角”。闽龙启元年(993年),张廷晖为闽国阁门使,便以所居北苑,“悉输于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北苑为廷贡茶产地之一,距建州府治建安东16公里的东宫风凰山,俗称“凤山”。其地北高南低,后窄前宽,山脊起伏,山前端有一块高数米的凤冠岩,远远看去,整座山就如风凰匍伏饮水,凤山因之得名。“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岩,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又以建茶品甲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故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日北苑”。闽国时,凤凰山傍旧壑源日沙溪,皆产茶,官焙三十有二,分布四个地方,即东山 14个焙,南溪 12个焙,西溪4个焙,北山 2个焙,北苑龙焙是东山 14倍之一。“私焙十有四,内园三十六,外园三十八,内园以上供(贡茶),外园以备赐予,此时壑源山为最”。天德年间(943—945年)王延政叛闽,在建安称帝号富沙王,将外人在建州开垦的茶园,均占为官有,官家茶园规模扩大了,致“每年春季开采之季,建州都要从所辖的六县(包括武夷山),派数千役夫,前往建安制造官条。富沙王御殿左有甘露堂,堂前有两株茶树,郁葱婆省,呼为“清人树”(建茶树第一个花名)。每岁春初,命宫妃嫔墙或摘新芽作舞,堂中设“倾筐会”,极为热闹。
?
  闽国灭亡,建州属南唐,负责征税事务官员潘承佑,将凤山附近茶园收为官有,凤山以外的茶园还给民家民间范焙(私焙)所造之茶充税交纳。后主李煜派擅长制茶官员为北苑使至建州指导和监制御用龙凤团茶。

为保证御茶质量,创建“北苑龙焙”。通过“斗茶”的形式,采集闽北各县茶叶,归北苑龙焙植制,开始取代唐时一些名茶,其中京挺、的乳、骨子等品名列前茅,年产已达五六万斤。南唐每年从建州搜括去茶叶为数不少,公元958年,李〓一次就向后周进贡的乳茶30000斤。此时,建州有官私焙1332所(含各县私焙),其中官培36所,“方其春虫震蜇,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故建州人谓至建安不可不诣北苑”,建茶在以后数百年中的全国重要地位,就在此时确立了。

  北苑龙焙主要制作研膏茶,其法是茶芽过蒸后,碾成膏状,然后庄成饼样,中间留有孔洞,焙干后,十余洪串为一串。“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之大胶片,每轴十余片。”后来,由于研膏味苦涩而浓重,便改制蜡面茶,其制法是通过挤压,去掉部分茶汁,减轻苦涩味,在加工过程中加人龙脑等香料,用以调和茶汤滋味,腊面茶质地较细,表面光润如脂,所以南唐后主赐名以“蜡面”之称,蜡面茶人香是后来花茶之起源,茶叶窨香之雏形。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李煜当了宋朝俘虏,北苑龙焙及各地官焙归宋官家经营。宋太宗派福建漕使到建州监制“龙凤贡茶”,人贡数量初时虽不多,但耗资颇巨。据《福建之茶事略考》记载:“当时建州年产茶五六万斤,每年贡茶二三千片,约300余斤,其龙风更少”。咸平年间(998-1003年)每年贡龙凤茶不过400饼。

三、建茶出现龙凤盛世
  北宋时,茶园大多数是民间种植经营,建州官营集中于北苑,因此,建条较为突出而进人鼎盛,首先是名品迭出,“龙凤”出世,不断更新。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宗为了“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人贡”,便派遣御茶使来到建州,监制龙凤梅茶。

  龙凤茶制造就是把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上刻有龙、凤、花草图案,使菜饼成型后,饼面上有龙凤图案。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帝王象征,凤代表着吉样,龙凤茶就不同于一般凡茶,以别庶饮,显示了皇家的尊贵。据说,乌龙茶的演变及命名,可能是由建州龙团演化而来的。

  由于宋太宗派遗北苑使专制贡茶,北苑茶升级为北苑御茶,建州北苑便是来代贡条制作中心风靡全国,享誉朝野数百年。为纪念“龙凤盛世”,庆历戊子(1048年)北苑使在凤山对岸的焙前村附近的林垅的山坡上,摩崖记载了“北苑荣事”刻石两处。其一文日:“建州东风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日□茶堂,后炊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石屏高约3.5米,宽约6米,全文约200余字,年代已久,字迹模糊难辨。为闽北茶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证明唐末宋初,在凤凰山确有一片茶园,与《宋史•食货•茶》载:“太平兴国始置,大观以后制愈精,数愈多,款式屡变,而品不一,岁贡片茶二十万六千斤”的记载一致,贡茶数额如此之大,真可谓龙凤盛世。
  咸平时(998—1003年)福建转运使丁谓造“龙凤初出世,名誉满京华,龙团凤饼为文人学士咏赞建茶之代称。如“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庆历时(104—1048年)福建转运使蔡襄造“小龙团”,更胜一筹,有誉之为“台阁胜士”。元丰时,有旨造“密云龙”,更精绝于小龙团,坚定了龙团凤饼之名。此后,建茶“名益新,品益出”,建茶之品远出吴会诸茶之上,建之武夷,堪与上国抗衡,但产量不多。绍圣间(1094—1098年)改制“瑞云翔龙”,还有“兴国岩夸”(武夷斗品)、香口焙夸,上品拣芽。宋徽宗时(1101—1125年)“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野。大观年间(1107—1110 年)有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接着又制出贡新夸、三色细芽(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贡新夸一出而瑞云翔龙遂居下矣。政和二年,改制银针,试新夸、新收拣芽、太平嘉端、长寿玉圭。宣和二年(1120年)郑可简创银线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泉水渍之,光明莹洁,好似银线一般。同时废白、的、石三乳鼎,造花夸二十余色。如上林第一、龙凤英华、启沃承恩,龙苑报春,无疆寿龙等。

  北苑贡茶分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佳为细色纲,武夷斗品的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列在此纲;自四织以下都是粗色纲;上号粉色细内有延平石乳等。在一个世纪内,建茶名品从十余种增至四五十种;其次是产量递增,经久不衰。真宗时(998—1022年)年产茶30余万斤至元丰时(1078—1085)年产已不下300万斤,以龙塔初兴,贡额殊少,累增至元符(1098—1101年)以片计者一万八千,视初已加数倍。大观年间,仅岁茶就达 21.6万斤。

  建茶产量不如东南诸路,但制茶技术与茶叶质量,建茶则独树一帜,远胜他处。当时“产茶者将七十郡,惟建州出茶有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宋史•食货志》说:建茶既薰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北苑为建州贡茶制作中心,州属各县,新茶收获之后,茶乡便出现“林下雄豪先斗美”的斗条热烈场面,产生出“斗品充宫茶”运抵北苑精制。北苑御焙为创名品,制费往往不惜工本,投入巨资。如小龙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贡额巨大,贡期紧严、给茶农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徽宗赵佶为了使“缙绅之上,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以建州北苑为背景,写了《大观茶论》。在文中写道:“本朝之兴,岁修建茶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皇帝的赞赏,建茶得至高的荣誉,进一步推动了建茶的发展。?

  北苑龙凤茶发展的同时,壑源亦出团茶,四方有名。壑源与北苑为邻,山阜相接,才二里许,其产之茶甘香,特在诸培之上。在咸平年间,创制了“石乳”茶,上贡朝廷,得皇上的称赞,石乳茶一举成名。丁谓说:“石乳出壑源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诗人黄庭坚对壑源称赞道:“吉(密)云从龙小苍壁,元丰至今人未识,壑源包贡第一春,捆奁碾香供玉食。”

9 7 3 1 2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