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如何走得更远?
短短几年间,武夷山茶产业强势崛起,去年武夷山茶叶产量达到6600多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36亿元,茶叶创税2439万元。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武夷星茶业公司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行业十强企业”称号,这是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种肯定。茶市繁荣、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武夷山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然而,蒸蒸日上的茶市背后,不少武夷山茶业界人士却忧心忡忡。
“岩茶原产地原料总量有限,一些新办茶厂没有自有茶山,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企业不会从周边地区进购低成本的茶青。岩茶的优势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岩韵品质,如果将本地茶青与外地茶青混在一起加工,品质势必下降,消费者花钱却喝不到与之匹配的武夷岩茶,消费必然转向,这时岩茶就卖不动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武夷山本地经销商一语中的。
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黄意生是一位老茶人,他说,清朝光绪年间,武夷红茶大量出口,不仅周边县市,连闽南、闽东和湖北安化生产的红茶都要盖上“武夷红茶”的标记才能出口,由于大量的仿制红茶冲击正宗武夷红茶市场,仅仅十几年时间,武夷红茶迅速衰败、一落千丈,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必须牢记。黄意生提出,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特指武夷山市境内产的茶,这是武夷茶的“护身符”,武夷岩茶的含金量在于“岩”字,岩茶的产地特征不可复制,其岩韵就不可复制,因此,必须继续加大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各项管理规定的落实。
来自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武夷山新增的茶企业中,武夷山本地茶农、小作坊做大规模后升级的最多,占到40%多;武夷山其他行当改行做茶叶的,占到30%;外地客商(包括茶叶经销商和没有从事过茶叶经营的)到武夷山办茶厂,不到30%。大量资本涌入蓬勃兴起的武夷茶产业,是否会带来价格泡沫?
对此,武夷山市分管茶叶工作的副市长江书华认为,要一分为二,客观辨证地对待。他说,过去武夷茶最缺的就是营销,以至茶青曾贱卖到一斤八角,现在外部资本介入,带来新的营销理念、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对当地传统茶产业的改造提升、开拓新兴消费市场、带动茶农致富等等都是个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也帮助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当然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无限度爆炒,必然要回归本位。任何一个行当都要讲规矩,既然要来做茶卖茶,就要遵守市场法则,我们非常希望有识之士都能抛去浮躁,遵循茶叶生产的客观规律,做出上等的好茶。
“在武夷山本地,我们认为,茶产业没有遭遇游资炒作,最直观的证据是武夷山本地茶叶市场价格是理性上涨,茶产业正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江书华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能做的事就是,稳住阵脚不乱,用诚信经营和高品质的武夷岩茶赢得全国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一是品牌创建,突破武夷岩茶“有名茶无名牌”僵局。目前,武夷山茶叶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和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39个闽北知名商标,有21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QS认证,二是建立质量监管体系。从严控制茶山规模,严禁乱砍乱伐,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生产加工,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严格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业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三是推广营销和文化建设。2006年起,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营销活动巡回于各大城市之间,反响颇佳。
江书华坦言,今年有一些茶农坐地起价,没有茶园的茶企业上门收购时只好照单认购,这说明目前茶青交易多是单线联系,整个市场的信息没有透明。据悉,武夷山已在规划建设现代茶业服务中心,设有茶叶交易中心和省级武夷岩茶质量监测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茶叶交易中心里有茶青、毛茶、精茶等公开供销平台,借助电子商务等形式,实现货比三家、价格合理。
武夷山茶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6月,武夷星公司承担的“闽台优异珍稀茶树种质快繁与配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完成情况良好,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该公司近期还将投入5000万元,扩大生产,增添设备。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改进手工制茶存在的弊端,去年起,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在春茶粗制阶段的所有环节均采用机械操作,成为福建茶企中第一家采用机械制茶的企业。工业模式的导入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为传统茶叶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路径。采访中,一些茶企业呼吁,要发挥专业合作社、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引导农民讲诚信、企业讲自律,同时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山寨”版仿制岩茶,擦亮原产地域保护的品牌。
武夷山现有茶园只能生产6600吨茶叶,为保护生态,当地严控新开茶园面积,10亿元岩茶年产值是否就此封顶了,它是否和位列“十大名茶”之首的品牌度相匹配?江书华认为,茶产业做大不能再靠传统加工取胜,必须靠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近年来武夷山积极引进茶多酚提取等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茶宴、茶食品、茶饮料等,发展茶叶包装、物流等第三产业,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都是未来的主导方向。
不难看出,政府主抓的几件事,均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切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分散生产经营所无法突破的困境。这对于武夷岩茶来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武夷岩茶深厚的千年文化积淀,以及由优越地理、生态环境所带来无可比拟的“岩骨花香”神韵,将支撑她走得更远。 (罗勇安 金文莲 黄荣臻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