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那里景色秀丽、如梦如幻,充满神奇般的传说。武夷山也是乌龙茶和红茶制作技艺的发源地,武夷岩茶被称为“乌龙茶鼻祖”,正山小种被称为“红茶鼻祖”。武夷茶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技艺、优越的生长环境和厚重的文化,在中国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茶商茶企和广大茶农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为武夷茶叶制作技艺的弘扬与保护直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茶界新秀,他们尊重传统而又敢于创新,武夷山市丹韵茶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10年6月25日,在中国(厦门)国际茶叶展览会上,记者专访了武夷山市丹韵茶业有限公司陈滨总经理。
自称为“杂家”的陈滨,爱好广泛,儒雅博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曾连续十年担任武夷山第二中学毕业班的科任老师,他所教的学生多次获地(南平)县(武夷山)高考学科第一、平均分第一。之后他创办了闽北第一所私立中学“育才中学”。后来又从事过汽车配件和建筑装修等行业。2008年以来,连续几届承揽福建省茶博会中的武夷山市政府形象馆、南平市政府形象馆及香港国际茶展中的福建省政府形象馆的设计、施工,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多年来,陈滨对武夷茶叶的传统制作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不仅研究茶历史,茶文化,更是身体力行,创办茶实体,关注茶未来。在武夷山,陈滨还是一个出了名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涉茶物品就可以办一个小型的茶博物馆。他现为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南平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武夷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
丹韵生态茶园
正是由于陈滨的爱好广泛,于是我们的话题也很广泛,涉茶的内容几乎无所不谈。
在谈到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时,陈滨说:“茶叶发展到今天,必须在传统制作中注入现代元素,这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说,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只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会随着现代农业文明程度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制茶技术要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是真正具有时代的内涵。
陈滨告诉记者,从传统农业的角度讲,武夷岩茶的焙制工艺形成於明末清初,清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云:“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为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辘,香气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云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制作工艺与今大体一致。
与茶界泰斗张天福夫妇合影
武夷岩茶的焙制很有自己的特点,它综合有红、绿茶的焙制原理,还有本身的特殊技术加工手法较难掌握,运用合理就更不容易。加工过程中有不少矛盾之处,如需要对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进行氧化,但又要恰当地抑制其氧化进程;需要萎凋去水,但又要限制其去水速度,等等,因此加工时就要考虑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只有制作时根据茶菁的变化情况,将加工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获得优良品质的成茶,使茶叶的清香转变为持久的花果香,既无红茶的“发酵”味,却又能保持浓艳的汤色和醇厚的滋味。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使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
丹韵茶业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业公司,前身为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的茶业精制厂,曾依托武夷山市茶科所的科研力量,所研制生产的大红袍、肉桂等系列的精品和极品,被中外茶人所争相品鉴、收藏。公司拥有有机生态茶园生产基地200多亩,分别座落在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尽享日精月华。公司拥有全套的岩茶、红茶生产线,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各道工序上均配备了专业而经验丰富的技师团队,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手工传承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科技、新设备的优势,成为武夷山的茶界新秀之一。
在谈到公司的企业文化时,陈滨朗诵了一幅他自己在二十多年前创作的对联:亿万年沧海桑田终为丹,千百载口传心授凝成韵。丹:丹霞地貌,丹山碧水,此乃为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韵:武夷岩茶在中国名茶中独树一帜因其无以伦比的岩韵,其韵的背后有三大支柱,一是特殊的环境,二是特殊的品种,三是特殊的工艺。这是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精辟阐述。后来,他取这幅对联中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创办了丹韵茶业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