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统技艺的发展
——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
 |
叶启桐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
 |
在茶场传授做青技术 |
 |
做摇青示范 |
 |
向年轻的大红袍传承人传授焙茶技术 |
 |
与日本茶人一起品鉴大红袍 |
 |
叶启桐在指导茶农采茶 |
3月30日,记者在茶山找到了叶启桐先生,他正在与茶农讨论今年受低温雪雨影响下茶叶保护性采摘的要求。叶老长得高高瘦瘦,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退休前是武夷山岩茶总公司副总经理,去年6月被文化部首批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1945年出生的叶启桐,六十年代初从农校毕业,就来到武夷山学习种茶、制茶,从工人到技术员、从车间主任到业务厂长。几十年来,他走遍了武夷山每座茶山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销售等各个程序及工艺,他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继承传统技艺方面,他作了大量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多次升华,由此成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2008年,叶启桐主编的中国名茶丛书《名山灵芽——武夷岩茶》通过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方位地阐述了武夷茶的历史与发展、采制与品饮、文化与风光的内涵。
叶启桐热心于茶叶事业,一直是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的感官评审负责人,经常帮助茶叶企业和茶农进行感官评审,退休后似乎更忙,常常给茶叶企业和茶农上课或帮茶叶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曾两次主持制作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2004、2006)。
说起武夷岩茶的发展,叶启桐认为:应该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由于武夷岩茶“岩岩有茶”的特殊性,它在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的品种。这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说,仅有一个“大红袍”是远远不够的。武夷岩茶应该百花齐放,坚持个性化发展。其实,推广大红袍和保留多品种并不矛盾,近些年,武夷山市扩大了名丛繁育园,开发了诸如金观音、老君眉、石乳、白牡丹等新品种,并及时进行了推广。品种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对品质和技艺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提高。
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叶启桐说,这是武夷山的荣誉,是武夷岩茶的荣誉,责任更重了。今后他计划搞一个实践基地,带一些人,办一个传习所,将传统的技艺传下去。(肖明 邱汝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