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1-13 10:00:37 访问次数:1840
建窑建盏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称“瓯”“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其中束口碗中的A式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厚重,富有文化内涵。建盏最美妙之处在于它变幻莫测的釉色。建盏釉色多为绀黑色。兔毫釉是指在黑色釉面上呈现出各色流纹,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分为金兔毫、灰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等。
宋代饮茶方法丰富多彩,对茶具十分讲究,建盏作为首选茶具深得当时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且成为朝廷贡品。宋徽宗《大观茶论》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香色也”,“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卷十一中也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可见建窑的兔毫盏在当时是名器,十分难得。可是众所周知,宋代是被公认的中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有“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八大名瓷”的诸多种类,但何以“建盏”这一个品类的“黑瓷”在宋代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呢?说到这就与武夷茶文化有深厚联系了。
建窑建盏与武夷茶文化的渊源关系 建窑的建盏在宋代能够成为朝廷贡品,贵族文人和市井百姓的争相趋之之物,主要还是与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分不开的,而宋代茶文化的源头正是武夷茶文化,可以说武夷茶文化对建窑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武夷茶在南朝时就已闻名,唐代不断发展,到宋代已名扬天下成为贡茶。建窑始于晚唐而盛于宋。从时间上可以肯定武夷茶的出现早于建窑。武夷茶与建窑又同属一个地区,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直接影响到茶具的使用。宋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饮茶方式有很大不同,变唐代的煮茶为点茶,唐代人饮茶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而宋代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宋代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在这样的饮茶方式下,建窑开始大量生产以适应这种品饮方式的黑釉茶具——“建盏”。
据文献记载,宋代建窑几乎只生产一个品种的瓷器,即黑釉茶盏(建盏),而且产量很大,这在中国古代瓷窑中可算作是孤例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当时武夷茶文化风靡全国,点茶、斗茶成为一种时尚。而建盏就是当时专门为点茶、斗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FS:PAGE]另外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正如蔡襄《茶录》中所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汶如免毫,其坯微厚,火高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皆不用。”蔡襄认为白色茶适合用黑碗,建安烧制的茶碗色黑,纹如兔毫,胎厚不易冷却,最好用。其他地方烧制的不是胎太薄就是釉色不够黑都不如建盏。另外建盏中大宗质量上乘的束口盏,在盏壁距口沿约6或7毫米处,向内作成一同圆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标准,起标尺的作用,因为点注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故要求茶汤适中,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茶多汤少则粥而聚。”
总而言之,建盏的器型和釉色正好迎合了当时武夷茶的品饮方式,同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迎合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武夷茶的出名,促使了建盏的走俏。建盏与建茶(武夷茶)的“珠联璧合”共同演绎了宋代武夷茶文化,同时也使宋代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章节。
上一文章: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
下一文章:日本茶道与武夷山禅茶文化同宗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