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茶人茶事

探访武夷山“大红袍”之父

发布日期:2008-09-22 21:26:41 访问次数:197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1818&page=1

    早闻福建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流萦回其间,乃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更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中最珍贵、也神奇的品种——大红袍,其制作工艺及习俗,亦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喜欢上“清味通宵在,余香隔座闻”(李虚已《建茶呈使君学士》),“天与君子性”,“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啜过使知真味永”(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岩茶之故,对武夷山自然产生了向往之情。

探访武夷山大红袍“牛”人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观众们也跟着那位了不起的晋商乔致庸,到了武夷山,也对武夷山岩茶有了个初步印象。据说,立即就有头脑灵活者,将访茶一项纳入了武夷山旅游的项目,并做为主打,据说收效甚佳。

    不过,跟着旅行团做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我没兴趣;做背包客手持功略边走边探,也煞是辛苦,况且时间不够充裕,也根本享受不到背包客独有的悠闲。最理想的,莫过于有个熟识当地文化的向导,陪同前往,将行程安排妥当,并充当解说员。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必然可遇不可求。

    所以,当茶友林老板说,想在5月初武夷山采茶制茶的时节,组织一班茶友们来一次访茶之旅时,便立即附议,并交代届时要算上自己这一份。

    何故如此积极?皆因林老板虽系福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却曾在武夷山居住三年,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更熟悉武夷山岩茶。他与国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武夷山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茶人陈德华老人私交甚厚,可带我们去探访这位武夷山的大“牛”人,一窥大红袍的制作过程。

清新的茶叶之乡

    一番准备,5月中成行。看来忙人居多,最后一行仅四人:林老板、年轻却精于茶和红酒品评的小顾、摄影师小猫和我。这个小团体的共通之处,就是爱茶,并且不同程度地爱喝武夷岩茶。

    从上海到武夷山的火车,只有两趟,一趟是中午出发,一趟傍晚出发,抵达的时间,分别是晚上11点多和第二天凌晨4点。我们自然选乘了中午出发的那趟车。

    那时“5.12”刚过,火车行至江西境内上饶站时,见对面停着一列军列,载有各种汽车装备,还有士兵从窗口探出头来,跟我们这边对望。想是被派往地震灾区赈灾的士兵了。

    夜半时分抵达武夷山站,打了的士去往市郊的桃园酒店。一路上车窗大开,呼吸到的空气,跟半日前的上海,有着明显的不同。新鲜,而且带着一股子清甜。抬头望天,久违了的星光灿烂。

    安顿下来,方觉饥肠辘辘。好在酒店附近的排挡尚未打烊,没想到此地的口味既咸又辣,不像福建菜反倒接近江西菜的口味。

    次日一早,林老板带我们从酒店出发,笃笃定定地步行一小段路,就到了陈德华老人家中。一路上,这才发现,有许多小楼的楼顶,都竖着茶叶作坊的招牌,果然是来到了茶叶之乡。[FS:PAGE]

“陈老”其人

    一进大门,就见右手边靠墙,悬空斜立着一排竹竿。过去是一排平房,看起来是制茶的所在。而左手边,有间四面开窗的平房,正是陈老接待友朋以及来访者的茶室。进得屋去,迎面是一张巨大的桌子,上面笔墨纸砚齐备,仿佛随时等候着文人雅士们即席挥毫泼墨;右手边,是一张大茶桌。陈老招呼我们围坐在茶桌边,递过来一张名片。这位二十多年前,将珍贵的大红袍引回武夷山的传奇人物,国宝级的茶叶专家,曾担任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数十年,现已退休的他,名片上只有隶书的 “武夷山茶爱好者”七字,底下的名字,是手写体。很朴素,又很个性。

陈老皮肤黎黑,亲切又十分健谈,真让我们长了不少的见识。发现无论谈话或者泡茶时,陈老都是神情专注,显得定力十足。不过他福建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的确很考验我们的听力。

    他给我们泡了刚制出来的新茶,——对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因为林老板的体贴之心,在安排行程时,他有意避开了最忙碌的采茶制茶时期,因为那时候,是武夷山茶人最忙碌的时候,怕来了影响茶人的工作。不过,陈老陪我们去参观制茶车间时,将整个过程,给我们讲解了一遍,什么晒青、杀青,碳焙(这是武夷岩茶最独特的制作工艺)等等,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而后,我们又回到茶室内,坐下来,品尝老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研制出的饼茶。以往,只见过普洱习惯制成茶饼,没想到大红袍也可以用此法处理。大红袍不愧为武夷岩茶中的魁首,韵味悠长,令人一品难忘。而陈年的饼茶,让它又增添了一层光阴的味道。烟火气散去后,味道更醇,且有种特殊的清。感觉像在舞台上演了一辈子的老艺人的戏,是那四个字:炉火纯青。

    深谙岩茶冲泡方法的小顾,也亲自上阵冲泡了一道茶给我们喝,和陈老泡出的味道,果然又有一番不同的风味。

    陈老最可贵的地方,是他丝毫都不老古董,他是崇尚科技兴茶的代表,改良和发明过多项机械化制茶仪器。在他看来,只要能达到传统工艺的要求,自然要用最先进,最省力的方式,不必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年过花甲的陈老,依旧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武夷风景

    正在喝茶谈茶的当儿,又有客人到。来者气质儒雅,是来向陈老辞行的。乃陈老的知己老友林治先生。林先生定居西安,倾力于茶文化的推广。林老板私下相告,林治有位很著名的姑姑,名字叫做林徽因。

    辞别陈老,我们又去探访了当地最大的茶厂“武夷星”。大红袍因产量不高,价格始终高居不下,令喜欢它的人望而却步。是一位名叫何一心的人,因为深爱武夷岩茶,并想让武夷岩茶为更多人所知的缘故,办起了这家茶叶厂,最初请来了陈老,以及郑汝平先生这样的老茶人,经验丰富的专家坐镇,研制出拼配大红袍这样的创新品种。以前只听说有拼配咖啡,没听说过拼配的茶叶。武夷山岩茶就有拼配茶,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拼配大红袍,是将大红袍,和其他茶种譬如水仙肉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这一妙法,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大红袍了。价格比起单一的大红袍,又要便宜得多。

    当晚我们被邀请至林老板的朋友家里吃饭。那是一座坐落在武夷名胜大王峰脚下的房子,听当地的女孩讲大王峰和玉女峰的故事。饕餮一顿丰盛道地的家宴。我记不得那么多的菜名了,只记得最爱吃红菇炖蛋,同时,也喜欢当地人煮鱼时,放进去一种叫桂叶的香料;还有麂子肉也很鲜美。喝着主人家香甜的家酿,推杯换盏,不知是酒的缘故,还是主人的情谊太浓厚,林老板竟大醉,我们也已沉醉。

    访茶不可不访那六株久负盛名的大红袍古枞,顺便也可游玩天游和九曲溪。第二日,林老板宿醉未醒,我们三人便任他沉睡。反正他的朋友一早就开了车来接,直把我们送到了前往大红袍古枞的景点门口,并托人把我们带进去,完成使命而归。那山崖上的几棵茶树上,果然身被红色绸布,不枉“大红袍”之名。下山后,我们决定放弃爬天游,只去九曲溪漂流。因为不愿意累得贼死,所以一致通过二选一了。
   
    一只竹筏能坐六个人,一溜有几十只筏子,浩浩荡荡,接踵而下,那情形甚为壮观。一路上,听艄公根据经过的景点随口编造的略黄、但绝对生动形象的笑话,有的筏子还有艄婆来撑,有的一看便知还是少女,有的则是已婚的妇女。我们筏子的梢公似乎要显得自己格外俏皮些,一会儿去撞旁边的筏子,一会又和邻筏的艄婆打情骂俏,从头到尾也没停歇过。看那“百筏齐进”的势头,就知是无可能静心欣赏溪畔风景的了,索性听艄公胡扯,感受到了这些在竹筏上讨生活的人,那一番别样的风情,倒也轻松愉快。

    我们是在当晚的火车回上海的。算起来在武夷山只呆了两天,说到访茶,也只访了大红袍。但我们感觉很幸运,像是受到了武夷山神格外的款待,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象。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甲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对着墙上的竹简,吟哦几句古人的描写,人也似粘染上了仙气和优雅,什么都不想,惟觉开心。

——《2008旅游特辑》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