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8-04-11 15:35:19 访问次数:1736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武夷岩茶文学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武夷岩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份量。
研究武夷茶文学与茶文化的学人,将从累案的著述中发掘出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其要义正如丹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丹纳:《〈英国文化史〉序言》〗丹纳说的是英国,说的是文学,但对于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学,何尝又不是如此?作为一个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能指”(signifier) ――符号结构,武夷茶文化、茶文学典籍文献包蕴着丰饶广阔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它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捕获它的魂灵,追寻它的特征与价值,获悉它别开洞天的深邃。
一、武夷岩韵文学的哲理表征 羊大为美,鱼羊乃鲜。居家七件宝: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饮食用品。可见,国人的美学观念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浸透在武夷茶文学与茶文化中的哲理观,主要表征无非两条:和为贵、适口为美。
武夷岩茶的烹煎与品饮过程,重在凸显“岩韵”。武夷岩茶,粗壮结实,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甘醇。烹煎武夷岩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清人袁枚曾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品饮武夷岩茶,亦重品其所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初啜微苦,继则回甘,性和不寒,具有独特的品质。其泡饮方法,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气初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香气,有如袁枚一般感觉:“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解躁平矜,怡情悦性”。惟其如此,方能烹煎与品尝到诚如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在其晚年作品《归田琐记》中所归纳的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的“岩韵”品质。烹则调和水、火、味,饮则品其苦、甘、和。武夷茶文学所彰显的武夷岩茶的烹煎之道,其核心乃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
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蔼、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第43页〗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笔者以为,“和”其实也是武夷岩韵文学和岩韵文化的哲理表征。
武夷岩茶的焙制目标,以适口为美。适口是辩证的,因时、因地、因材、因人而异。操作虽有规程,但又必须随品种、温度、湿度的变化而“看茶做茶”。加工做青时,采取两晒两凉,重轻结合,看青做青,双炒双揉、去沤提香、成条为主,初焙、复焙,熟化香气,色味俱全,是"岩韵"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的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适口为美首先要合乎时序。在造制岩茶的原料选择上,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采摘,秋茶在立秋后采摘。为了保证岩茶质量,对采摘嫩度也有严格要求:过嫩,则成茶香气偏低,味道苦涩;太老,则香粗味淡,成茶正品率低。钱塘人许次纾1597年撰《茶疏》,提出了“江南之茶,……惟有武夷雨前(茶)最胜”的看法。他认为:“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时不蒸,虽稍长大,故是嫩枝柔叶也。”否则,岩茶入口,则无适口的“香、清、甘、活”之“岩韵”美。
二、武夷岩韵文学的诗性美学 “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精神联系。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总是要借助与政治的某种联系,才能刺激出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压抑和生命意志的冲动,从而使渺小而普遍的个体获得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这种联系一旦浓得化不开,个体的情感与审美需要则会成为牺牲品。只有谐调这两方面的矛盾,才能在这个民族中打开一种既现实又超越、既符合社会规律又满足精神利益的日常生活程序。”〖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50页〗这个在北方尚武崇酒的文化圈中愈演愈烈的矛盾,却在江南尚智嗜茶的文化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武夷山偏居一隅,交通阻塞,远离政治的中心,有一种由于政治伦理浓度相对较低因而过得十分滋润的日常生活。这种诗化的日常生活,可以看作是地处江南的武夷地区的主旋律。
在传统的武夷山乡土社会,村民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在户外展开。百姓于劳作之余,同样需要一种情感交流和宣泄的休闲形式。于是在武夷山区,始于唐、盛于宋的饮茶风习渐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么,宋代就是朝着更高阶段和艺术化迈进了,如被宋代茶人、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所描写的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种把所有生命机能与精神需要都停留在最基本的衣食本能中的原生态里,一切政治伦理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生命苦痛,实际上被消解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众里寻她千里度而不得的与江南的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日常生活的诗性精神。[FS:PAGE]
武夷岩韵文学,从两个方面阐释了这种诗性日常生活的要义:一是生活理念,二是生活实践。
从根本上讲,南北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义和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北方文化的价值观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其具体表现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这种建立在克勤克俭的基础上的生活观念和风尚一旦走向极端,也就等于一笔勾消了有限的生命个体在尘世间享受的可能。而武夷茶文学所透露出的武夷岩韵文化,其折射出的日常生活理念和艺术实践方式,不外乎二:一是勤于动脑动手。如何对待你的日常生活,即一个人到底愿意在不直接创造财富的消费和享受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是在通常的物质条件下,要过一种更富有的人生所必须突破的一个心理瓶颈。二是赋予武夷岩茶以形式和韵味的高超技术,使之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更同时实现包含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这就涉及到关于武夷岩茶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理念的落实和表现。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更要要一种审美的眼光。
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北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这些关于武夷岩茶的散文典籍所记载的关于武夷茶事、茶艺的丰富的知识,以及苏轼、陆游、朱熹、范仲淹等文人雅士留存下来的诸多咏茶诗文,在在体现出武夷岩韵文学的诗性美学。这种超功利的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是由于武夷山人肯在日常茶事上下工夫、创新,而随其审美感觉越来越精细和敏感,进而创造出来的把生活和艺术、实用与诗意融和到一种极致的境界。
三、武夷岩韵文学的休闲旅游价值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武夷山,碧水丹山,景色绝秀;人文荟萃,地灵人杰;更兼武夷岩茶,岩韵甘醇。其所以声名远播,武夷文学功不可没。
景以文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讲的是人的文艺活动对自然美的提升作用,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融合、统一。朱文公一曲《武夷棹歌》,实是武夷山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武夷山水因此而灵动,因此而名噪古今中外。
同理,茶以诗显。在武夷岩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建安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欲小雪”。(陆游)“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范仲淹)。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名句。丁谓、蔡襄、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秦观、晁补之、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诗人雅士,都与武夷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姻缘。武夷岩茶、茶事、茶俗、茶风,借诗人的笔底清风传扬开来。 “生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式应该是创造和生活,当然包括休闲生活。就像大自然的休闲生活表现为云雾风烟一样,人类则以吃喝玩乐为休闲生活的基本形态。并通过这样的形态让自己活出情趣、品位、潇洒、风采来。”在中国,自古至今,很会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们都曾这样活过、活着。(邵问津:《武夷山笔记·人文的雾障》,海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98~99页) 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了五天工作制;1999年9月又实施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每个长假日7天。这意味着国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休闲的一般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的慰藉。将休闲上升到文化范畴则是指人的闲情逸致,为满足人的诸多需要而建构的一种文化欣赏、文化创造的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 武夷岩茶文化集中体现为广博、散淡、恬静、闲适,很容易让人获得暂时的自由生命,这就是其为什么总为渴望走出现实世界喧扰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
历代吟咏武夷岩茶的诗文,极尽抒情描写之能事,详尽记载和描写了武夷岩茶的起源、历史、茶叶种植采制、品饮技艺、斗茶喊茶习俗以及保健、解乏之功效,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的茶道精神种种。在休闲旅游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的今天,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武夷山本土,武夷岩韵文学在休闲旅游、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营造闲雅的休闲文化氛围,其价值将会越来越得以凸显。
上一文章:武夷岩韵文学(4):对武夷岩茶生产的描绘
下一文章:武夷岩韵文学(2):历代名家咏武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