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13-06-20 16:30:49 访问次数:2212
景区兰汤茶园就与枫香树相伴相生
常年枫树落叶腐化堆积渗入茶树根系
一棵茶树,从种子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与这块土地生生相惜。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今日的农业科技,固然可以克服移植的问题,却无法取代品种与原生地的血脉关系。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国乌龙茶的翘楚。武夷岩茶独具的“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专用术语。好山好水出好茶,出武夷岩茶之“岩韵”。今天,我们就从生态密码中解读武夷岩茶的密码。
密码一:“香清甘活”何所来? “香生馥郁,持久性长,具幽兰之胜,锐者浓烈,幽者清远。滋味醇厚,鲜滑回甘,喉韵清洌,快感舒适,齿颊留香。茶汤清澈明净,呈金黄或橙黄色……”
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主编的《名山灵芽》中的一段话,是很权威的武夷岩茶的描述,几乎都与武夷岩茶的生态特征有关。
许多人痴迷岩茶,其实也就喜欢那股“岩韵”。然而,怎么理解“岩韵”呢,这位有智慧的老先生将其归纳为“香清甘活”四个字,也是理解武夷岩茶“岩韵”由浅及里的过程。
“香”,这是茶叶的最低要求,香而不清则是普通凡品。岩茶的特质,就是带有大自然的味道,这个茶树跟兰花、桃树相伴相生,跟苔藓、草药、毛竹一起生长,茶叶就都会带相应的自然味道。所谓中药味、石头味、棕叶香、青苔味等不一而足。
“清”,不能浑浊,清醇,无杂味和异味;
“甘”,吃完有苦涩感,但是有延绵长久的回甘。这些都与武夷山茶区独有的气候和水土有关。
武夷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之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日照较短。
据省茶科所对武夷山土壤调查,正岩茶产地: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号称“三坑两涧”,由于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气温年变差和日差较小。正岩茶园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层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如岩韵显。半岩茶产地:青狮岩、碧石岩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铝含量高,钾特少,酸度较高,质地较粘重,制出的岩韵微显,马头岩一带主要是黄壤土,狮子口、九曲溪畔是冲积土,土壤中钙含量高,土壤肥沃,制出的茶韵不明显。
“活”,体验这个“活”字是最难的,“单是要武夷山的茶和水还不够,还得开放你的心灵”。“岩韵”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用无形说有形,从物质层面,理解为大自然的气息,从精神层面上,‘岩韵’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叶启桐说,老茶人一喝茶,就知道这个茶是产自哪个山头,制茶人在过程中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光靠感官还领悟不到,还要开放你的心灵来感悟,这是品茶的最高境界。”[FS:PAGE]
密码二:保护性耕作 武夷岩茶吸收大自然的气息,正是有了生物多样性的好生态,才造就出武夷岩茶耐人寻味之岩韵。这几年,每到茶季,无数茶人、淘茶客、茶商纷至沓来,他们赞叹,“大红袍的精制过程,而在岩茶栽培上下工夫,才能奠定成功基石。成茶品质成败,鲜叶品质足以左右。”
天心村老茶农余清命,村干部当了37年,他说,“我家有四五十亩茶园在景区,当初开垦时就坚持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即茶山顶上、茶山脚下和茶山中间都有植被),武夷山地势高,表土易流失,为防雨水冲刷,多砌石筑岸,使茶树不致倒下。如今,你若到水帘洞、马头岩等地,可见石砌的阶梯茶园,或长方形或半圆形,景观奇特,几十年了,茶园已经与景区生态融为一体。”
大半辈子伺茶的他,一说起茶生态保护,他有窍门,“岩韵”与武夷耕作法也有关系。由于武夷茶区地形复杂错综,岩茶区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竣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时,将近根部有效养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经日光曝晒、起除虫灭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是形成岩韵的重要特质。
而且,现在的茶农们更懂科学栽培和管理了,大部分都以施有机肥为主,不施化肥,种植夏、冬季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立地条件好了,“岩韵”自不必说了。
就是这样,茶园生态环境打理清楚了,茶农们才能享受茶带来的无穷福祉。
所以说,天,是茶生长的大环境;地,是茶生长的立地条件;天时地利如果变了,就没有武夷岩茶之岩韵。
陆羽就曾经对茶生长的自然环境做了描述。他这样写道: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人常言“人不可貌相”,但茶却可“貌相”,只要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四字口诀,便可识别茶之优劣。(周小丽)
上一文章:马头岩肉桂:追踪"马肉"滋味,细述山场
下一文章:2013年三月底岩茶萌发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