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岩茶知识

武夷山正岩茶区内部景点

发布日期:2009-11-05 15:16:22 访问次数:2356

  大红袍茶树
  出流香涧东行,越一小岭,即可见到此处茶叶名丛。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盆式茶园下有亭子,称九龙茶室,可以边品名茶边赏佳景,边听有关“大红袍”的动人民间传说。
  九龙名丛园
  散布于九龙窠的峡谷两侧。茗园就山势开垦,或依幽谷,或傍山崖,遍植集观赏和饮用于一体的武夷奇茗二十七种,寓有三九吉庆之道。九龙窠还立有九龙名丛园的石碑,镌刻名丛植株名,最著名的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金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白瑞香等。
  九龙涧
  九龙窠两侧峭壁的岩溜滴入峡谷后,汇合成涧流,流到九龙亭前的山谷时,跌落而下化为白瀑,注入深潭,前者称九龙瀑,深潭称为九龙潭。潭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九龙涧”。

九龙窠茶园
  为茶叶名丛原生地---“大红袍”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拟人化美谥)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陆氏诗句云:“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峡谷的两边崖壁还刻有其他咏茶的摩崖石刻数方。
  棠岭
  位于白岩之南,与七曲三仰峰连背。为武夷山市抵达邵武市的古代交通孔道,又为武夷山归入大武夷山脉的山岭,俗称长岭。
  杜辖寨
  建于杜辖岩内,传为杜氏、葛氏两姓族长率众纠集乡兵在此以抵御山寇,故名杜葛寨,并勒此三字于岩壁。后以隐士居此,杜绝车辖之意,改称杜辖寨。寨门由石块砌垒而成。古代乡民则以谐音的俚语题其门额:“土国在”,寓意于“乡土之国永在”之意,石寨门至今犹存。
  不二门
  为杜辖寨中最核心、最坚固的关隘,是寨堡最内层的关守,也是武夷山古崖居群的著名崖居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北端。奇特的岩顶横空而出,伸出约8米远,形似巨鳄的上腭,“下腭”下端则涧谷幽邃,深不可测。整个山形好似裂嘴呲牙的鳄鱼大口。岩居者在岩腹的深凹处砌石为隘,上接横空而出的“上腭”,下抵突兀的“下腭”,形成一处长约6米、高约5米、厚约70公分的寨墙,中留寨门,额曰:“不二门”,意即只此一门,别无他门。“不二门”涧谷高深,中架一根独木,古之岩居者和今日的探险旅游者只能跨木挪臀而进。
  会真洞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岩麓。由于杜葛岩的岩巅倾覆外突,岩壁敛腰内缩,因而沿岩麓形成一条狭长的洞穴。洞穴内壁敞亮,为岩居的好处所。
  杜葛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梧桐窠之北。登上岩巅可以远眺武夷山市区。相传古有杜氏、葛氏两姓隐士举家迁此遁世,故名杜葛岩。山隈垒石为门,入径绝幽,岩壁丰上敛下,绵延数里。岩麓有一块横卧式烛火形的小茶园。茶丛碧绿,四季长青。夹以竹树、清泉,清幽静绝。岩腹嵌空,风雨不侵,古时道人名之为会真洞,又称下洞。循石磴登蹑盘折而上,则为上洞,又名小有洞。山民称,此处可杜绝车辖之喧嚣,故通称为杜辖岩。小有洞又叫景阳洞天。明万历八年(1580),道人程常静在此建吕仙亭,凿岩壁为龛,供奉吕洞宾。又建会仙楼三间以祀玉皇诸仙。亭、楼之侧,配建云水楼、静圜室。其炊餐处镌石称飞霞岩,取“茹芝饮霞”之意。浦城籍的司丞吴中立也于此时隐居岩中,勒“景阳洞天”于岩壁,命名其居室为“养恬庵”。岩壁还勒有明朝张元忭《杜辖岩访吴公度》五言古诗一首。
  放生池
  面对大佛,原为一泓溪潭,辟而成为放生池。
  通天岩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通向天心永乐禅寺的山间公路的右侧。三座峰岩的岩麓交汇之处有一块平旷谷地,人们视之为天心永乐禅寺的露天前殿。三岩分别从背后左右三维方向拱卫着巨型雕弥勒大佛后;方是通天岩,寓意为顺此佛路可登西天极乐国。青龙峰、白虎岩则左右护卫,俨若两尊金刚神气势恢宏,宛若天成。
  达摩洞
  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巨佛岩雕的左外侧,即青龙峰的峰麓岩壁处。洞可容纳十余人,供奉达摩祖师佛像。 [FS:PAGE] 

弥勒佛岩
  从巨佛岩雕前后前往瞻仰天心永乐禅寺的路上两侧布满摩崖石刻,有海峡两岸名僧开证、妙湛、传孝和日本僧人静慈圆诗等的题岩之作数处,弘扬佛法,畅通佛路。
  弥勒佛岩雕  依岩势雕琢而成,即化一岩为一佛。岩雕的弥勒高12米(另须弥座7米,共19米),宽13米,右手捻佛珠,左手抚膝盖,妙相和蔼。佛像背倚一块峻峭岩石,石上勒一“佛”巨字,落款为“康熙御笔”,系撷取康熙墨迹而镌成。
  天心永乐禅寺
  位于天心峰的峰麓。始建于宋代,称山天心永乐庵。明嘉靖七年(1579),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并予以扩充构体。后倾圮。清康熙年间,国师、武夷山章堂岩铁华上人的弟子果因予以重光,改为天心永乐禅寺。人称:寺庙耸立于武夷山之枢极,纵览、总领三十六峰中的寺观庙宇。禅寺取名“天心永乐”,还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的寓意。寺庙废圮于清乾隆年间。清末重修鼎新。再度辉煌,寺庙沿中轴线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建筑。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名僧德容任住持,广增佛殿僧舍,迄至民国三十六年,寺庙共传七堂大戒,后又圮毁。1989年12月第三度修葺重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之题写寺名。著名书画家潘主兰为禅寺撰写《重修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碑文》。199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山北景区的旅游热点。
  五象朝圣
  巨象岩之旁又有三大一小的峰岩,形肖四只褐象。总体观之,恍若四巨象携一小象面缓步走来,虔诚地朝觐天心佛祖,民间美称为“五象朝圣”,取弘扬佛法之意。
  巨象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天心峰之旁。岩巅有狭长形的岩石下垂至麓,似巨象长鼻歙然。
  天心峰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碌金岩之北约半公里。因为此峰坐落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方圆70平方公里的中央,人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天心。峰下有天心永乐禅寺。
  碌金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铁郎岩西北,岩壑幽深,磊石奇突,古代文人遂借其石貌引《文心雕龙·总术》中“碌碌之石,时似乎玉”之义,取名碌金岩。明万历年间道人周千秋结庐其上。
  悟源涧为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涧水淙淙,幽兰芬香。通向马头岩的涧旁石径静谧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该涧为悟源涧。涧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涧名,以及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马头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梅岩之南。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相腾骧,俗称马头岩,雅称五马奔槽。又因为此岩是由磊石纵横堆垒而成,又名磊石岩。古有寺庵,清朝僧人如修构建,今废。岩北一带有种植棕树,称蓑衣林,岩南一带则称茶林,遍植茶树。
  马鞍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马头岩西南。巨石壁立,中部微凹,岩形酷肖马鞍。相传古有毛女结庐其上,又名毛女峰。
  半天腰
  位于三花峰第三岩的峰腰,顺着一条长约300米陡峭狭窄的石罅,凭借着活动竹梯直攀而上。罅隙间微露一线天光,尽处豁然开朗,一座微型的石砌茶园呈现于峰腰。岩壁勒有这个茶园名丛的珍名“半天腰”。人们或称为“半天鹞”,并敷衍为一则民间传说:一只鹞子被老鹰追赶后从半空中降落岩际,口吐宝珠,后化为茶籽,在武夷山繁衍生长,遂成为茶叶名丛。
  三花峰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九龙窠峡谷的南面。三岩耸秀。下合上离,宛若盛开的三朵鲜花,倩姿亭亭,参天亭立,因而得名。岩上苔藓斑驳,石色苍然。岩顶小树青藤繁郁滋长。登峰眺望,天心永乐禅寺即在眼前。
  金塔岩
  位于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左方,一块山岩上尖下宽,巍然端坐于群峰之中,好似置身于绿丛中的一个金字塔,取名为金塔岩。
  老人石
  位于大红袍茶树的毗邻,是一方体积约数百立方米的大石岩。石岩顶部朝东微突,酷似老人宽阔而睿智的前额,劈皴的岩痕就像老人额上饱经沧桑的皱纹。略往下有两处凹点,如一双深邃的眼睛。再往下,岩体边缘的线条明显凸出,恰似老人挺直的鼻梁。岩线收尾处又呈现两个圆点,比拟老者的鼻孔则十分令人信服。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