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武夷茶文

新人读、品武夷岩茶

发布日期:2009-07-28 22:39:55 访问次数:1686

作者:渐行顿悟

    武夷岩茶在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不被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所认知、认同,甚至存在很大误解!这个误区也影响了现在不少的人。最典型的代表如明朝的高濂,高濂在他的代表作《遵生八笺—茶泉类》道:“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火井、思安、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茶自浙以北皆较胜,惟闽广以南,不惟水不可轻饮,而茶亦宜慎。。。。。。孰知岭南之地,多瘴疠之气,染着草木,北人食之,多致成疾。。。。。”。 这个说法太可怕了!!!

 
    究其认知出错原因有二:其一是闽广自古与外界、尤其与中原地区交流都比较少,这是先天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的障碍。俗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闽道尤其难,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其二是文人雅士违背了古代读书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濂肯定是没到过崇安、肯定也来过武夷山的,所以“孰知岭南之地,多瘴疠之气,染着草木,北人食之,多致成疾。。。。。。”认识上的大误区必然有会产生了!

     唐朝的陆羽是我国茶文化理论的开拓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伟大实践者,陆羽常“脚著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评水”。如《茶经》卷下——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陆羽在茶的地域分类上贡献也是前无古人,如《茶经》卷下——八之出把茶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出产,关于岭南的茶产地陆羽列有“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由于岭南地处偏僻,得茶不易、所以陆羽描述不多,仅叙到“思、播、费、鄂、袁、夷、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家注意了:陆老对自己偶尔得到岭南茶的评述是“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北宋的蔡襄是陆羽之后茶文化传播、推广又一大家。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作《茶录》,并推出北苑贡茶。蔡襄在《茶录》中道:“香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味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茶香、茶味与茶树的品质及制茶的工艺有极大地关系。个人认为,蔡襄关于茶的“香、味”的归纳对我们的品茶任有指导意义。就是优良的茶树和传统优良的工艺才能制出“茶的真香、真味”。 [FS:PAGE]

 
    个人认为能真正品评武夷岩茶之道的文人雅士首推袁枚、梁章钜。

      梁章钜在《归田录》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yue)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梁认为最好的茶必须有香、清、甘、活四性具备:即香而不清是凡品、清而不甘是苦茗、甘而不活也不是好茶,同时强调好茶要配好水,泡茶必须用山泉之水冲瀹,才能得真味。

 
    袁枚在品茶的方法上深得其道,很值得借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简约而又科学的细叙品茶的方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部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作为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乌龙茶的后人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更科学更实用的乌龙茶品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品评乌龙茶的“三香五味”法,判断一种乌龙茶的优劣首先可以先从香字入手:香是否纯、清,香气的高低,香气的持久性,就可以从外到内判断出茶的优劣;其次结合人口“五味”感觉,感觉茶的浓度(体验茶特殊成分所带来的收敛性)、茶的醇、茶的甘、茶鲜爽、茶的润滑,就可以充分甄别出茶的优劣了。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