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2-09 9:25:21 访问次数:2001
大红袍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武夷山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神农氏年代,到唐宋时武夷茶则盛极一时。不过,那时的茶主要是称为“龙凤团茶”的蒸青饼茶。而作为半发酵乌龙茶的散形条索状岩茶,直到明末才出现,于清代流行天下。至于大红袍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证据就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将题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据武夷山老茶人们说,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这种长着紫红芽叶的岩茶,虽然很稀少,但绝不只九龙窠一处。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不过,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岩茶专家姚月明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进行茶种调查时,也曾在北斗岩发现过大红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吴石仙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所以,当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便脱口而出:大红袍。
至于大红袍茶树真本产于何地,则众说不一。据蒋希召《蒋叔南游记》:“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岩)不满一斤,天游(岩)亦十数两耳。”认为天心、天游二岩皆产。又有九龙窠1927年刻石命名亦为“大红袍”,据说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于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为之。至于真本究在何处,则有三说。一说在北斗峰(此系40年代初,时中央茶叶研究所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一说在火焰峰(为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肯定);一说在九龙窠(即现今石刻处。据林馥泉50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树高135公分,……,叶深绿色,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圆形,幼叶呈紫红色,嫩叶生有短绒毛。”),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五十年代初,在对武夷名枞的研究中,看到三处大红袍茶树,并有样本(文革中遗失),三地茶树特征各不相同。60年代初再查时发现,北斗、火焰之树已衰败,近于死亡,仅勉强剪得数穗扦插,各活一株,九龙窠亦活一株。将此三样之苗植于一穴,随树龄增加,原不同之特征渐趋一致,故疑其原系一株,分植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在相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
北斗一号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前前后后曾三次上北斗峰剪大红袍苗穗,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外贸公司把姚月明先生的“北斗一号”成品茶定名为“外销大红袍”,每斤价格580元,而内销大红袍定价为380元/斤,当时肉桂为武夷岩茶后起之秀,肉桂茶苗非常抢手,每株肉桂茶苗0.03元,而北斗一号茶苗每株0.3元。
另外的说法:学名:C.sinensis cv.Beidou,曾名北斗1号。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已有60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下垂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尖骤尖或圆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8cm,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白鸡冠茶树叶色淡绿,绿中带白,特别是幼叶薄软如棉,色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欠光泽,春梢顶芽微弯,茸显露似鸡冠,与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其成品茶叶色也与一般的武夷岩茶有明显不同,为浅黄褐色,不象其它岩茶为深绿褐色,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白鸡冠单位产量不高而且种植的面积少,所以白鸡冠更显珍贵。
白鸡冠之名的传闻早于大红袍。相传明代某知府携眷过武夷,下榻武夷宫,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后得白鸡冠茶,啜饮而愈,遂奏于帝并献茶焉。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鸡冠茶树母株所在地亦有三种传说:一说在止止庵白蛇洞口;一说在武夷宫后文公祠内;一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长期以来认为后者为白鸡冠茶树母株,近年文公祠后山白鸡冠出现后才有不同看法。如按传说,则文公祠后山的白鸡冠为真树者更为可信,但多数认为慧苑者为真。
白鸡冠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也不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枞“白鸡冠”。
水金龟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水金龟为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中生种茶树。叶呈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质稍薄而脆,叶平展;叶缘微带有波纹,叶齿深而疏。盛产期约在四月下旬,产量中等。干茶色泽绿褐油润且带宝色,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内质香气幽长清远似梅花香,汤色橙黄清澈艳丽,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回甘快,杯底有余香,岩韵显。叶底厚,软边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水金龟之名传闻于明末清初,名声初起于清末,民国初年因争茶树引起诉讼,耗资千金而出名。其茶树母株现植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为兰谷岩所有。该树原产在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属天心寺庙产,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崩塌,此茶树冲至牛栏坑之半岩石凹处停住,后山流成沟,经树侧而下。当时兰谷岩主遂于此树外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共三株丛生一处。因系水中来故以 “水金龟”命名。1919—1920年间,兰谷岩主与天心岩寺僧为此树引起诉讼,耗资数千,茶之名声亦随之而显,施棱曾慨叹并题字“不可思议”,石刻于山崖之侧以记之。自此水金龟之名大著,被列为四大名枞之一。
水金龟的传说很有意思,那是在清朝末年的惊蛰那一天,照例崇县令及御茶园的官员带着工头、工员、场丁、杂役及当地的茶农在御茶园的喊山台祭茶神。祭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茶发芽,茶发芽!”喊声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老金龟。这老金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上天后原想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玉帝老儿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把他打发到仙茶园专门为仙茶树锄草浇水。开始时他和管仙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同病相怜,互相安慰,有个伴倒也落个清闲自在。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廷,那老金龟形影孤单,方觉得心中不平。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园祭茶的喊声惊醒,不禁偷着跑出南天门去看热闹。当他看到武夷山县令带着众人齐刷刷地跪着喊山,台下、台上红烛高烧,供品丰盛,台下众人对茶顶礼拜,至真至诚,内心十分感动,联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廷待事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老金龟长叹道:“罢了!罢了!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龟,尚不如人间一株茶,莫如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吧!”叹罢,老金龟铁了心要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它眼光扫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看到山北牛栏坑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牛栏坑内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凭着老金龟长期事茶的经验,它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对,就到那里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老金龟运起神功,口吐甘霖,武夷山顿时暴雨如注,千崖万壑间山洪携着泥石沙土到处奔流。金龟乘机变成一株茶枝叶繁茂的茶树,随着泥石流顺而下,到了牛栏坑头杜葛寨兰谷半岩的一个处,老金龟收起神功,止住身形,扎下了根。
瓢泼的大雨刚停,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便出来巡山。他举目四望,突然间眼睛一亮,看到兰谷岩的半岩上有一簇碧绿茶丛,绿光闪闪,像是一只大金龟趴在岩壁间的坑边喝水。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对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突然间眼前多出这么一丛碧绿生辉的东西,着实令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拄着竹竿,慢慢走近去看,越走近看得越分明,原来是下雨时从山上流下来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龟甲上的条纹,远看茶树的绿叶厚实浓密,油光发亮,更像一只大金龟。这和尚越看越爱,赶紧跑回寺里向方丈禀报。老方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闻讯急令巡山那个和尚去击鼓鸣钟,召集全寺人员,并告大家:“玉皇大帝”给我们送来金枝玉叶,快穿上袈裟,列队去迎宝。全寺和尚跟着方丈燃烛焚香,念着佛经来到牛栏坑,向从天而降的茶树行礼参拜,并搬来砖石,在茶树周围砌上茶座,其后每天派人轮流看护。老金龟从天上一到人间便受到和尚们的礼遇,心中自然高兴。为了报答和尚的盛情,老金龟所变的茶树越长越旺,其绿叶如碧玉,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活像一只大金龟。这棵茶树所制的茶韵味奇佳,被命为“水金龟”。不久,“水金龟”便从武夷岩茶诸多名枞中脱颖而出,成为磊石寺添财进宝的一株“宝树”。[FS:PAGE]
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历史上最早之名枞,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 “铁罗汉为武夷树名,叶长……老君眉,叶和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铁罗汉是否宋树,已无据可考,但其成名较早是可以肯定的。其特征是树丛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叶色鲜绿光,叶面平展,叶尖钝弯曲略下垂,叶肉隆起略皱,脉粗显露,锯齿钝略显露。干茶色泽绿褐油润带宝色,条索粗壮紧结匀整,乍看似水仙;香气浓郁幽长;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滋味顺滑、浓厚甘鲜并且持久,岩韵特强、具有鲜爽回甘的特性;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铁罗汉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关于铁罗汉的原产地有三种说法。一说该树长在慧苑岩“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中,该地两边崖壁耸立,茶树植于一条长仅丈许,狭窄如带的隙地上,树旁有小涧,流水终年不断。一说认为该树长在竹窠岩的长窠两端最后一梯园之北角外,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风石剥落肥润土质,石侧有涧水流过,终年浸润茶树根部,其品质不仅超过 “内鬼洞”之树,且具有特殊香味,似较“大红袍”尤胜。两处茶树除叶色稍异,有相似之处,特别表现在叶形上,都是较狭长的柳叶形,与所称宋树之铁罗汉名靠近。另一说在马头岩。以前两说较为普遍。
铁罗汉有多种传说。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茶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茶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他所制的茶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 “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颗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请四邻乡亲一起品茶。大家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将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茶树是他发现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 “铁罗汉”吧!
还有一说,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早期武夷岩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但冠其名者多为用多种名枞拼配而成。由于所用原料为武夷岩茶陈茶(即存放多年的茶叶),有治疗热病的功效。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对当时在广东惠安流行的瘟疫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成为沿海渔民居家外出必备之物,极受推崇。
品评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山的第一个名枞,传说成名于宋代。本次选取的是一泡2007年的传统工艺北斗,用盖碗冲泡。
盖碗冲泡: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30秒。
品评:汤色橙黄亮,滋味醇厚深沉,香气清雅,喉间有轻微哽咽感。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
品评:滋味醇厚,细腻沉稳,喉间有轻微哽咽感,似棕叶香。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30秒。
品评:醇厚沉稳,喉间有轻微哽咽感,棕叶香沉。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3分。
品评:滋味醇厚沉稳,香气沉。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向盖碗中间注水。
浸泡时间:5分。
品评:基本同上。
这泡滋味醇厚沉稳,在喉间有特殊的哽咽感,香气除了沉外没有什么特色,但在四大名枞中厚重沉稳是最突出的。
(图片及文字由老舍茶馆评茶室提供)
武夷陈年茶
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还多了一道特殊的制作工艺——焙火。传统的岩茶火功高,焙好后立即饮的话,火气未除会有燥感,所以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这样滋味会更醇和。而且经过焙火的茶叶不但可以稳定和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长时间的存放。尤其是经过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陈放以后,岩茶不但不会降低品质,而且口味会变得更加醇和丰富。
其实,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自古有之,明崇祯进士周亮工《闽茶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就已经是“以陈为贵”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拥有陈年茶为荣,而且陈年茶的价钱远远贵于新茶。再者诗的前两句又为我们道出了喝陈茶的原由:传统岩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犹以炖火技术为最。炖火即用碳火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长达几小时的低温久烘全凭制茶人的感官判断,通过视觉与手感不停调整,控制烘焙中各时段的温度,难怪清代梁章钜感叹“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经过这种传统加工工艺的武夷新茶存留了很重的火味,会遮盖茶的本味和香气,马上喝的话,不仅品不到岩茶的真正内质,而且火香味冲,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等上几个月后再来喝的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着火气的渐渐退去,岩茶本质的各种芬芳物质就显露出来,此时的茶叶芳香四溢、柔顺甘甜,甚至会感觉完全是另外一泡茶了。这也是岩茶不像绿茶那样追求喝新茶的原由之一。
陈年岩茶虽好,但用以陈放的岩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即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标准去做,特别是焙火要焙透焙足。因为经过炖火(低温久烘)后,能起到提高香气,熟化香气并巩固茶叶品质的作用,这样的茶耐储存不易变味。而清香型的岩茶由于轻发酵轻焙火,虽然香气很好,但存放时间久了会出现“返青”的现象,原有的香气变成青涩的陈味。因此不适宜久存,建议当年之内喝完较好。
二、品质较好的茶才有存放价值。时间不是点金的手指,可以把任意品质茶都变成好茶。比如品质好的茶内涵丰富,口感厚重,经过存放会更醇和,层次感强;而差的茶本身香气滋味就淡薄,甚至粗杂,随着时间推移,也许跟自身相比滋味会变得醇些,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它粗杂的本质,而且滋味会更加的淡薄。所以品质差的茶即使存放年头再久也意义不大。
三、需要正确的存储方式。陈年岩茶的存储方式相当讲究,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精制茶密封储藏。在武夷一般从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后再密封储存(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两三年一复焙的),以去除其水份及表面的杂味,五年后则隔年焙火,二十年后不复焙火,在阴凉通风,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下密封保存即可。如有条件,每次焙火后最好用内膜两层的木箱装箱以蜡封口,再放入米仓内储存。而如果是在北方较干燥的地方存放,则完全可以不复焙(密封得当的情况下),这样存放的陈年岩茶会更具风韵!
陈年岩茶上品者,条索乌褐紧结,饮之香气四溢,有木香及陈香。汤色红艳透亮犹如陈年红酒一般。细看茶汤表面聚有一层白雾,久不散去。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茶汤入口顺滑绵柔,醇厚甘甜,青涩味全无。饮后润滑生津,喉韵明显,舌如泉涌,极为舒服。老茶耐泡度极高,泡至二十多泡仍有余味,且越泡越甘甜。叶底厚实乌亮,如果卷曲抱团,舒展不开,则很可能是十几年以上的茶,更是难得。
陈年岩茶除了口感极好外,其药理作用是非常明显。武夷山当地农家多将陈茶存在家中作为药用,以备不时之需。陈茶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饮后会出现打嗝通气,全身发热出微汗等生理反应。总之,优质的陈年岩茶不论从品饮还是养生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上一文章:一个前年文明古国的茶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