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如九龙,难觅首与尾,目光在长龙身上巡察,摄入眼帘的全是奇观。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至九龙茶馆,我发现,许多操着不同方言的游人指着岩壁上的茶树喊着,叫着: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红袍,就是那六株茶树年产不足一斤成品茶,20克茶叶曾在香港卖出15万元的天价,他们的脸上写满激动。更多的游客将挂在崖上的大红袍作为背景拍照留影,定格着一段美好的记忆。赵勇想得更周到,坚决要让我们亲尝正宗的大红袍,热情地把我们请入亭中看座问茶。
亭内几案古朴,全是木头雕成。甫坐凳上,四面来风,便有三分清爽。饮罢一盏酽茶,又爽了三分。不难看出,这是家夫妻店。胸卡告诉我,老板姓吴,老板娘姓施,年纪都在三十出头。这时,吴老板笑着问:“猜猜看,您们喝过的茶已沏过几遍?”我们一个劲地摇头,他接着说:“五遍啦!”把个“五”字的语气故意加重得有点夸张。久闻大红袍是茶中珍品,想不到泡了五遍仍然这么浓香,心里慢慢琢磨出个理儿:大红袍确实为武夷山扬了名,武夷山也为大红袍添了韵。
此刻,有人问起大红袍的来历,夫妻俩你推我让一番。吴老板望望妻子,坚持说:“她讲得好,由她讲。”赵勇证实道:“对,对,老板娘讲得才是正版的。”我故意插科打诨:“来正版的,不听盗版的。”大家齐声附和。盛情难却,老板娘不再谦让,一边烫洗茶具、换上新茶,一边娓娓道了开来。我觉得,名家大都很谦虚,他们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正是为文首先应该懂得为人的最好证明。我不像他们听得那样专注,只把心思放在她的冲泡技巧中。入耳的虽然不多,但大意还是记住了。古时,有一位秀才晋京赴考,路经此地受了风寒性命几乎不保,天心寺和尚施以九龙窠岩壁上所产的茶叶。饮毕不久,秀才不仅康健如初,且脑子特别好使,大比之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为报救命之恩,状元特地来到九龙窠,欣然把皇上所赐红袍盖在茶丛上,揭袍伊始,只见茶树红光不退,便把茶树命名为大红袍。其实,九龙窠的茶树如何冠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首重岩韵,味含“香、清、甘、活”,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的极品。我坚信,武夷岩茶具有帮助消化、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个道理是我在武夷山期间从饭量大增中悟到的。
山泉沏茶,钻鼻而入的是抗拒不住的茶香。慢酌细啜,满嘴生津。三盏落肚,爽意十足。文人大都识茶,省外朋友连声叫好,自诩为福建茶道忠实饮客的高洪波更是赞不绝口……在不经意间,我抬眼仰望,九龙窠一脸平静,我却满心激动。尽管日已西斜,由于山峦的挡隔,山腰以上还被阳光照耀得一片浅黄,金灿灿的一片秋色,而山腰下由大红袍嫁接繁衍的层层茶园却是一片暗绿,碧油油的一片希望。浅黄和深绿的两个层面构成一幅织锦,那样赏心,那样悦目。佳茗、佳景,再加上多彩的心情,相形见绌的是语言的贫乏。旅伴问我有何感受,很惭愧,我的语言赶不上我的思想。情急之下,只能发出“九龙窠茶好景也好”的土俗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