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寻奇珍异宝
方镇聪经营古玩,属于子承父业,金玉翡翠、竹木牙刻、官窑瓷器他都见怪不怪,唯独对茶具,他有一种情结。“孟臣壶,若琛杯”为他打开了一道门,门外便是一片更加广阔的世界。二十多年来,他走遍国内外,搜集了历朝历代、各种形制的数百只茶杯,其中许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
比如一只明代的甜白釉暗刻人物茶碗。乍看之下只不过是一只素面的白色小杯,但在灯光照射之下,杯身竟然显现出一连串花卉人物的暗工,令人惊叹不已。这种工艺在古代文献上有所记载,但实物并不多见。
这种暗工,是工匠在茶碗的胎骨上刻上图案后,先在其表面涂抹一层特殊涂料,再施釉烧制而成。成品能否显现出暗工,工匠的刻工和涂料的用法都至关重要,因此烧制成功的几率很小,后朝也很难仿造,因此存世量极少。
另有一套清乾隆粉彩人物图套杯,更是罕见。这种套杯十个一套,大小渐次,可叠放成一个整体,又可散开依次排列。而杯上的人物图相连,还可形成一个小故事,观之趣味盎然。
关于套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一段描述:“凤姐乃命丰儿:‘南面里间屋书架子上,有十个竹根套杯取来。’……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足的似个小盆子,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因忙说道:‘拿了那小的来就是了,怎么这样多?’凤姐儿笑道:‘这个杯没有喝一个的理。’”
套杯制作难度非常大,要严格把握每件单体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只要制作过程中稍不留神,某处略有走样,就无法平稳地套叠,前功尽弃。除此之外,每个杯子的装饰图案也非常重要。粉彩的各种图案当中,人物为最上品,山水、走兽、花鸟分列其后。这套套杯不仅人物描绘得精细传神,而且杯子个个保存完整,非常难得。
情系“建盏”
不过收藏总是顺着年代逐渐深入的。拥有了当代茶壶、清代的套杯,乃至明代的茶碗,方镇聪最终还是在宋代的“建盏”中找到了寄托。
这种黑釉茶盏、产自福建建阳县的“建窑”,始于唐末,盛于两宋,衰于元明,传世品多藏于日本,被视为国宝。对于方镇聪来说,建盏代表了福建茶文化的巅峰,也是他对茶具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演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宋代“建盏”釉色以绀黑为主,但由于烧成温度不同,盏内外釉中的金属元素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和色彩,变化多端、种类丰富。有的盏内外两壁自口沿向盏心布满放射状棕黄色或银白色细条纹,形如兔毫;又有的盏内外两壁自口沿至足跟处布满大小相近形如油滴的棕黄色或银白色圆形结晶,在强光下反射出五彩斑斓的虹光,形如水中油滴;而与油滴盏相比,圆形结晶多不均匀分布在直立的盏壁上,形态大小多有差别,谓之鹧鸪斑等等。
为了搜集各个种类和大小的“建盏”配成系列,方镇聪曾花了几年时间在福建一带四处打听“建盏”出土的消息。恰好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兴土木,“建盏”也时有出土。方镇聪以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搜集了两百多只,如今价值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方镇聪在上海藏了一套自己整理出来的十只大小相同、颜色各异的“建盏”。“有兔毫、有柿红色、有灰白的,有像茶叶末的,要组合出像这样的一套一样大小、窑口一样、颜色各不相同的建盏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就有六七套。”
如今,当他拿出一只建盏,凝神品茗之时,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并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也是为福建人,保存了一套活的文化。
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