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光
阳春若花,茶白似雪。
开水压抑不住春天的热情,冲入诚实透明的玻璃杯子,静卧的白茶突然神奇般醒来,束束茶芽争相跳跃,毛茸茸毫光晕眩人们的心神,而甜甜的清香刹时痴醉了一片。那旋转升腾的毫心,宛如闻曲起舞的佳人,裙袖生风,多情饮者便会品出诗一样的温柔;那瞬间冲上的毫锋,又象众多勇士仰射的银箭,冷然有声,自强饮者当然联想到了疾风劲草。
茶可以绿,可以红;亦可黄,亦可黑,可是政和茶竟能白,白得茶王国“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得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也欣然命笔,“政和白牡丹茶形、香、味独珍”;白得百姓千年传唱,“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白茶的芽茶,状如银针,通体身披白色茸毛,故称“白毫银针”,白茶的叶茶,一芽加一、二叶,银白的毫心与绿叶相衬,形似花朵,人们用“国色天香”的花王呼之——白牡丹。白茶形神兼备,秀外慧中,以其“清鲜、纯爽、毫香”独立于世。
银针牡丹,阳春白雪。有人把白茶喻为银,当作玉,看似花,疑如腴,还有“雀舌鹰爪”之说。我饮白茶,耳边却总响起那首古代名曲,那首天籁之声。白茶的高贵品相来自皇家的赞誉。“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那位历史上委实没有多少作为的宋徽宗,倒为政和做了天大的茶事。他把自己的年号赐给当时还是关隶县的政和。皇帝因茶而给一个地方取名在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了吧?政和白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政和白茶的高蹈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横贯全县的鹫峰山脉,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风,又挽留住了从东南沿海来的湿润,还造就了高山和平原独特的二元地理结构。境内群山耸峙,峰峦竞秀,云雾缭绕,一河向西的星溪流水更是滋养繁育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
政和白茶高雅韵味还源于独特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制茶不是象红茶普洱和乌龙茶让茶叶发酵或半发酵,就是如绿茶、花茶大火炒青,而白茶是轻微的自然发酵。在睛好的天气条件下,将一芽或一、二叶芽,置于通风的茶楼里凉青萎凋,达到八九成后,进行烘干,然后精心挑拣,再稍加复烘就成了政和白茶。
白茶自然朴素,冰清玉洁,似雪象冰如云。揣摩白茶之道,总会让人联想起政和“云根书院”那一历史去处。有人这样描写那个地方:“有源水自云中出,不夜珠临沼上来。满院清辉游月爽,被襟直觉远尘埃。”也就在政和得到新县名的第八年,朱熹的父亲到此为官,职务是相当于现在公安局长,但他却谨遵父教,一心办学,一连创建了两所学校,首开政和兴学教化之风。朱熹的父亲把政和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到他处任职避难还举家返回政和,也就是那年在政和孕育了朱熹。朱熹的祖父祖母百年都归葬于政和。隐约之间我总感到朱熹父子一定饮过政和白茶。他们都是爱茶之人。朱熹父亲吟诵政和的诗作中就有,“为问脱靴吟芍药,何如煮茗对梅花。”朱熹出生时,亲朋好友中就有人以茶诗唱酬祝贺,朱熹一辈子更是茶事人生。茶叶从种植到品赏,他都一一亲历亲为过。他的最后一幅题字,因为当时处境艰难不便冠以真名实姓,思来想去最后以“茶仙”自况落款。更重要的是白茶性理和朱子生态理论十分契合。朱子生态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人的内心的合谐统一,和谐共生。朱子“天人合一”主张,“仁”的思想,“生”的观念,“和”的范畴,众多思想都能从白茶中品出其味。政和白茶讲究的是自然天然、不偏不倚、不浓不淡,浑然一个自然之茶、中庸之茶、和谐之茶。过去我总不解朱熹父亲创办的书院为何取名“云根”,细细品饮政和白茶之后似有所悟。
饮用白茶不仅拥有文化上的悦愉,还是一种健康的时尚。白茶原料十分讲究,茶农有九不采的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新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