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位于福建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制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土地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全市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四季长青,是全国著名的茶区、粮区、林区和革命老区,也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奇特、特产丰富和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武夷山于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为主景、历史文化积淀为内涵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景区,拥有“三三”九曲水、“六六”三十六峰以及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主要景致。因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在南北朝时期就被称为“碧水丹山”,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武夷岩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明末清初,乌龙茶首先在武夷山问世,并畅销海外。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山的红茶……”
列车在这个清丽的早晨缓缓驶进武夷山站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期待,仿佛闻到了大红袍氤氲的茶香,仿佛看到了势如万马奔腾的丹霞美景,仿佛听到了九曲溪涓涓的水流,仿佛走进了古闽越王国百年兴衰的沧桑历史……
当年,腰缠万贯、叱咤风云的晋商,就是在这里,将漫山苍翠尽揽怀中,经过千山万水,艰苦跋涉,使武夷岩茶在异域飘香,赚回了白花花的银子,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1.武夷山水的美丽传说
走出车站,闽北的天空格外澄澈。在这片碧蓝的天空下,一个真实的、山清水秀的武夷山,一下子撞进了我们的视野。同时,还有一个关于武夷山的美丽而久远的传说,也闯进了我们的心中。
武夷山是八百岁高寿的彭祖开山,他在这里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传说这两个孩子十分怪异,一落地便见风就长。一阵春风吹过,他们就能喊爹喊娘;两遍春雨飘洒,他们开始站立行走;三瓣春茶绽开,他们已经下山奔跑。这两个孩子不但威武英俊,并且聪颖过人,智勇双全。长大后跟父亲开山治水,整地种茶。后来父亲被玉皇大帝召去做了神仙,彭祖临走的时候,给两个儿子留下一把锄头、一把砍刀。父亲走后,二人不忘父亲的嘱托,早出晚归,开山治水,终于造就了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九曲十八弯。还开垦出大量的良田,种植茶叶、五谷,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天堂。这个故事,仿佛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武夷山的先民们从远古走来,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穿着兽皮、蓑衣,用简单的工具开山治水,耕种采茶;在熊熊的篝火边载歌载舞,纵情欢乐。
面对武夷山的美丽山水,我们宁愿相信这个神奇的传说是真实的。关于武夷山名称的由来,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一部《武夷山志略》中,还有过这样的记载:“陶唐人(公元前21世纪)彭祖,姓签名铿,常进雉羹于尧,尧封彭城,故称彭祖。生平隐居武夷山慢亭峰下,有子二,曰武、曰夷,亦隐兹山。”因为有彭祖的两个儿子曾在此居住,武夷山便由此得名。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精彩,但志书的记载,似乎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彭祖去天上做了神仙,他的身后,也留下了一个让武夷山山民们一直信奉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武夷君。这种信仰据说早在东汉时期正式创建道教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后来,汉武帝平定东越王余善之后,听从越巫的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信奉的武夷君,荣列在华夏尊神黄帝、天乙、第乙、泰乙……诸神之后。也许只有在神的面前,皇帝才依从了老百姓。从那个时候起,祭祀武夷君的道教活动至清代一直没有断绝。
到了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信奉道教的玄宗李隆基封天下名山大川的时候,武夷山也在其中。于是,武夷山也就从此全山禁樵采、禁渔猎了。
地方典籍还把武夷君降临山中的时间定在秦朝:相传秦时有神仙降临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名,统录诸地仙,于是山遂以“武夷”命名,并传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于此。
2.架壑悬棺的千古之谜
如果武夷君真的是在秦朝降临人间的,那么,武夷山比神话更久远的历史,就该是那些古老的架壑悬棺和虹桥板了。
在武夷山绛红色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遗存着20多具架壑悬棺和40多块虹桥板。它们像躲在岁月深处的一双双神秘的眼睛,幽幽地闪烁着深邃的目光。它们将千古之谜留给后人,让人们在渺渺时空之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它们也以实实在在的、可以读取可以触摸的真实,将武夷山的历史上溯了近4000年。它们像茫茫大海上的航标灯一样标示出我们回返历史的方向。那么,沿着4000年的漫漫长路,能寻找到什么呢?
悬棺这种葬俗,在我国的江南以及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但以武夷山的架壑悬棺最为古老、形制最为古朴、最具艺术性和代表性,武夷山也因此被学术界认定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另外,武夷山船型悬棺的使用还说明了悬棺葬俗起源于滨水地区。溯长江越经西去,所发现的悬棺年代渐晚,所以说我国悬棺葬俗是由东南向西南流传的。我国所发现的悬棺葬的确切年代普遍比东南亚地区要早,也说明了这种葬俗有从我国大陆向东南亚流行的趋势。
武夷山的架壑悬棺由于是在常人难以到达的悬崖峭壁上,又有着优美的船型造型,所以也被称为船棺。由于其拥有的神秘、奇幻的色彩,过去人们常常以为那是神仙丢下的,因此又叫仙舟、仙槎、宝船。
在武夷宫的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被编号为1号的船棺。这个已经被锯成了三段的古老船棺,经鉴定是用楠木做成的,看上去就像一条历尽沧桑的小船,用整根树木刳制而成,上有船盖如篷,船盖与船身靠四周起槽,用子母口套合,做工十分精致,应该是用金属工具加工而成的。
可以想象的是,在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为了制作一副这样精致的船棺所要花费的时间和心血。据介绍,这个1号船棺现有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它距今年代为3840±90年。传说这些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船棺很神奇,用它的残片可治百病。这具1号船棺,是1973年由三名农民用上百米的铁线结成索梯,在悬崖上盗取下来的。他们在40多米高的洞穴中将船棺掀下,锯为三段,后来他们被缉拿归案,船棺才得以拼接复原,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
尽管人们已经近距离地看到了远隔几千年的古老船棺,但它那诡异的面孔上,至今依然留有许多难解的谜。人们至今还仍然不知道,几千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选择如此高难度的丧葬方式。对此,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说这是表达了后人对死者的虔敬,“弥高者以为至孝”,所以,把死者葬得越高就越敬重、越吉利。也有人说这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令子民臣服的统治意识。当然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也可以归纳在一起,但总是缺少一些想象力。下面的说法则更具有浪漫的色彩。一种说法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灵魂更便捷地升入天国;另一种说法是与鸟的图腾崇拜有关,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们才可以与鸟、与祖先融为一体,找到真正的归宿;还有人认为,由于许多民族自信自己是从山岩中迸裂出来的,这种葬俗是带有浓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阴崇拜意识的。当然还有N种说法,但都是推测和猜测而已,并没有有力的证据。
悬棺之谜也绝不仅限于此。还有,这么庞大而笨重的船棺,在当时人们使用工具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是怎样安置到那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在武夷山还有一个更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仙人乘舟渡月而来,化白鹤而去,仙船被弃置在岩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