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喝到这个层次上,也还只是她的物质形态。实际上岩茶更具武夷人文情怀。也许有的朋友从八百多个品种的芳名上去理解;也许有的朋友从做青看天看茶去体会;或者从茶道的“廉美和静”和“俭清和静”的顺序去争论,抑或从兔毫盏的真伪,茶壶年代的久远去辩析;再就是从古往今来关乎岩茶的诗、联、字画中,从生动形象的歌舞习俗去品味。这些武夷岩茶都能给予。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和灵魂应属于思想上的。武夷岩茶的哲学含义何在呢?
泛舟五曲,有一飞石溪中而立。上有摩崖石刻一方,因行书繁体,游人大多读作“奈龟”,实则为“茶灶”。书写者便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当年他创建紫阳书院,矶石天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煮茶品茗,呤诗斗茶。其诗云:“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不多人知道朱子的茶道人生。最近读了福建茶文化研究会巩志先生的文章,才清楚朱熹出生三天,其父好友郑安道在洗儿典礼就以宋朝贡茶名品“月团”作诗相贺,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终生粗茶淡饭,“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也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生命最后时刻为南剑州一处景点题名,落款竟为“茶仙”。他对武夷岩茶颇有研究,比较了江西茶和武夷岩茶的区别,认为后者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归于中,其味且正且长,淳和适当归于庸,在诸茶中最具中庸之道。朱子把儒家最高道德赋于武夷岩茶。品饮武夷岩茶可以体会儒学的崇高境界,激励人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
武夷岩茶好喝不好说,岩茶好说不好写。有如文章给人“通感”的享受。明明是线条,偏偏却有动静,明明作为自然之物,偏偏飞扬起思想。品赏武夷岩茶,你要用眼、用手、用嘴、用耳、用心去努力。然而南强先生做到了。他的《武夷岩茶》一书着重突出武夷岩茶冲泡品饮过程中的感官审美,揭示人们内心的生活感悟。最为可喜的他不仅注重叙述的文学性,更为注重科学性。随手一翻《岩韵细读》篇,看看他如何“解读”武夷岩茶“岩韵”的典型特征。他先分析了晚清名人梁章钜“香、清、甘、活”四字的概括,和今人“岩骨花香”的评说,然后溯本求源指出“岩韵”是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和愉悦。他具体一一准确说出人们感官上体会岩茶色、香、味种种特征。最后意犹未尽,他又着重阐述岩茶的味,把它细分为甘、醇、鲜、滑,将这些感官味道综合起来,注解梁章钜的“活”字为“活蹦乱跳”、“变化多端”、“源源不绝”,直至飘然若仙,赞叹“巍巍乎武夷高山,荡荡乎九曲流水”!
岩韵无穷,文章不尽。古人今贤为岩茶不吝赐墨,南强先生的茶论并非岩茶咏叹的结束。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武夷“茶经”问世!
(此文为南强《武夷岩茶》之序)
原载《农业考古》2006年第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