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茶文 >> 正文

 


武夷茶文化的精神境界


发布日期:[08-11-20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百姓常言:“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常道:“琴棋书画诗曲茶”。茶由于本身的自然属性,在漫长历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独特文化。茶文化可以反映诸多层面:以政治而言是崇德贵民;以论理而言是礼敬诚信;以艺术而言是琴棋书画;以人文而言是品茶品人;以社会而言是远神近人;以知识而言是格物致知;以哲学而言是天人合一;以做人而言是廉洁奉公;若以心态而言则能去浮消躁……

    有人说:和尚吃茶是禅,道士吃茶是道,知识分子吃茶是文化。因此饮茶悟道饮茶论道、饮茶得道也就成了禅家、道家和儒家的家常之事。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武夷山茶文化则融入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的“中庸”,以释超为代表的释家的“空灵”,以白玉蟾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正是:“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饮茶得道品味人生

    “茶道”一词在我们所见的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唐·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说:“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刘贞亮提出“茶之十德”中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是因为饮茶的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粗放式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啜的品饮,进而演进为艺术化、哲理化的茶艺、茶道。在《茶经》一文中,陆羽融会贯通儒、道、佛的精神,提出了茶道思想,对茶道的程式、规则和用具做了统一规范。陆羽的好友释皎然则直接提出“茶道全尔真”,把品茗提升到“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便得道”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

    近代茶人认为:饮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入思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清神气;心烦时,可以去杂念,平和相处。老舍先生说过:“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林语堂先生则说:“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中去。”

    “饮茶得道”也得出了人生如茶的人生哲学,人生艺术。这个“道”也包括了茶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对大千世界中的存亡、爱憎、善恶、美丑的品评和扬弃。饮茶就要学会冲淡,当我们在杯盏相敬中喝人生一杯茶,每个人都会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人生如茶,第一口是苦的,第二口是甘的,第三口是淡的。在清静的环境中,用安宁的心情,熔炼出“自然和谐之道,仁礼诚心之道,亲仁善邻之道,安贫乐道之道,俯仰无愧之道,亲民为民之道。”

    “饮茶得道”超出了对茶本身色香味的品尝,把饮茶与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养生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行为文化、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升华为茶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总和——茶文化。

饮茶论道天人合一

    在茶道的核心思想中,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茶我两忘的境界,以及情景交融,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精神。品茶之人在品茶时追求寄情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范仲淹吟叹:“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清人郑清之有诗曰:“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他们把饮茶习习生风、胜若登仙、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描述得出神入化、绘声绘色。这也正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在饮茶中得道成仙精神追求的典型表现。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一直以来都是道人、羽士的“茶洞”。他们视武夷茶为甘露,一生餐服岩茶,直到羽化得道。“千古蓬头赤脚,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朝廷赐封“紫清真人”的白玉蟾如是说。他在武夷山修习内丹十三年,极喜饮茶,深得茶道真谛。他写的《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记述了武夷山的制茶,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茶乐人生、以茶驱睡魔、欲得道升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茶道推崇自然化、简约化、平民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随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好在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过:“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方式喝下去,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品茗饮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简单的动作,尘世的领悟,大道行简。

茶禅一味悟“吃茶去”

    “以茶悟道”与僧人坐禅有极大关系,坐禅离不开茶驱睡魔,茶益神思,僧人闲心品茶,就是为了使精神复苏,使其有助于坐禅修定,专心思维。“茶禅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圆悟克勤禅师示人:茶即禅也,禅即茶也;茶心即禅心,禅心即茶心;茶与禅合二而一也。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禅师认为茶禅一味,禅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禅不用学,吃茶即学禅。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题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也说:“‘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的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西来意、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

    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是历代武夷山人,也是历代武夷山中的道士、僧人的劳动结晶。武夷岩茶名丛之首“大红袍”,历史上就是由天心寺僧人培育和管理的。《崇安县新志》录载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1804)撰记:“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八九两。”明末清初,武夷山中天心永乐禅寺茶僧释超全等人创造和总结了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他作的一首《武夷茶歌》以质朴的语言、清逸的风韵,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以及宋代建州龙凤茶的盛誉,元明武夷御茶园的兴衰,清代岩茶的崛起,工夫茶的创新,乌龙茶类制作工艺的形成。

9 7 3 1 2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