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01世界“双遗产”——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碧绿清透的九曲溪畔,千姿百态矗立着三十六峰、七十二个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岩。碧水丹山,一曲一景,曲曲景相异,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乘上竹筏游览世间一绝的九曲溪,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其间更有距今约3800年前高悬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船棺,令人叹为观止。
MP02乌龙茶祖——武夷大红袍
生长在岩缝之中的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备受世人珍爱,其大红袍已成为武夷岩茶之王,堪称“国宝”。武夷山是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00多年前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大部分都是武夷岩茶,晋商万里茶路就是以武夷山为起点。2007年10月10日,绝版母树大红袍入藏国家博物馆,这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首份现代茶叶。
MP03戏曲“活化石”——政和四平戏
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戏曲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以古朴粗犷的历史面貌保存至今,是四平腔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这个被称为中国戏剧“活文物”、“活化石”的古老戏种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MP04民间绝活——建瓯挑幡
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复明”大军抗清时,建瓯大洲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大旗高挂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久之逐步演化成当今的“挑幡”活动。近年来,建瓯挑幡经过艺术创新,真正成为建瓯的民间艺术精品,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引起了很大反响,先后60多次应邀到各地表演,被称为“中华一绝”。1998年,建瓯挑幡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赛金奖。
MP05古调八韵——南词
南词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滩黄”。相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一位苏州商人带到福建,起初是南词演唱。建国后,文艺工作者将它与闽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戏曲剧种。南平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然后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组合或各种不同的曲调。2006年,南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MP06远古歌舞“化石”——邵武傩舞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宋代,跳傩活动传入邵武,传承至今。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当地还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
MP07朱子阙里——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位于建阳城区西南三公里处。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予今尚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现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