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究竟分茶是何意呢?以日本汉学研究京都学派领袖之一的青木正儿先生为代表的提出分茶的原意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1916~1995)先生等人则认为分茶指用沸水(汤)冲(注)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分茶的魅力所在是有别于一般的茶艺,能使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当然,在点茶法未出现以前的分茶是很难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的。
分茶成功与否与茶汤的泡沫有很大关系。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说的是使用银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小米粒般的泡沫。
北宋前期的史料表明当时使用着匙箸等工具击搅茶汤。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在宋代建茶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丁谓则在《煎茶》诗中写道:“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即与陆羽一样,使用竹策——筷子搅拌茶汤。“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到了北宋末期,茶筅异军突起,不仅《大观茶论》作了详细记载,还开始频繁出现在诗文里,南宋的《茶具图赞》甚至把它作为典型的搅拌工具加以收录,名之曰“竹副帅”。
元代诗人谢宗可赞美茶筅的作品【茶 筅】:“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茶汤形成的景象。
如何在茶汤中作出图案?要使茶的汤花在转瞬即灭的刹那,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需要很高的技艺。据《问俗》记载,"分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搅",因能与汤面直接接触,较易掌握;另一种是直接"注"出汤花来,很难掌握。此法被陶谷称为"茶匠通神之艺也"。其法是以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盏中,使盏内立即形成变化多端的景象。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详细描绘了观"分茶"的情景。这位显上人"分茶",不但能使茶汤中出现种种奇异物象,还可使茶汤中出现气势磅礴的文字,令人惊叹。陶谷在《清异录》中,还记有精通"分茶"的佛门弟子福全,每点茶一碗,吟诗一句,同时点成四碗,即吟成一首绝句,颇为时人称道。笔者通过实践感到,原料、工具、茶水比、动作技巧等都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多年探讨与实践初步摸清了茶汤形成文字和图案的规律和点茶的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