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有关于武夷茶的传说,唐代已见诸文字记载,先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后发展成为腊面茶。宋时初具盛名并制成龙团凤饼充作官茶,但产量甚少。元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正式入贡,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六年(1302),朝廷在四曲溪南创设焙局,称为御茶园,此即最早之官办茶厂,规模宏大,并设两名官员管理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到至正末(约1367),入贡量达990斤。明初茶贡照常,但改制成芽茶入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朝廷罢贡茶,茶户能自由经营,由此私人及寺庵茶厂大兴。明末徐《茶考》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其时,武夷茶以独特的制作技术改制成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武夷岩茶),品质愈加优异,名声大起。清初,武夷岩茶大量远销海外。至光绪年间,为武夷岩茶鼎盛时期,产量达30万斤以上。民国抗战时期,战事频繁,茶业逐渐衰落,茶园荒芜、产量锐减、茶厂颓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武夷岩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武夷茶千余年的发展史,在武夷山尤其是武夷山风景区内留下遍布全山的茶文化遗址、遗迹,虽历经苍桑,大多已湮没荒芜,但仍有许多保存至今,成为今天风景区重要的旅游景观和科考依据,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武夷山乃至中国茶业兴衰提供重要资料,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弘扬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古茶厂遗址
武夷茶的产地历来都集中在武夷山风景区内。据记载和传述,清及民国茶业鼎盛时期,武夷岩茶厂几乎遍设36峰、99岩之间,达130余家之多。生产的厂家多是茶园、茶厂相结合,茶园多以岩划分,茶厂依岩而建,或利用岩边原有的庵、寺、旧寨,多为夯土建筑,规模不大。民国20年至23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对崇安苏区的封锁和“围剿”,致使外地茶商、茶主无利可赚,离厂而去,茶山荒芜,茶厂颓败,至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口被日本军队封锁,武夷茶业更一蹶不振,当时仅有茶厂55家。现景区内的茶厂虽全部停用,大多已倾圮,但在景区内留下随处可见遗址、残垣、墙基。
武夷山古茶厂情况表(民国30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