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炎
悠久的历史
武夷岩茶承前启后,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公元479年南北朝时,就以“晚甘侯”之祖闻名于世。唐代蒸青饼茶,“研膏”、“蜡面”进入上层贵族。宋代制作“龙团”、“凤饼”,随北苑入贡,“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到元代(公元 1302年)于九曲溪南建造皇家御茶园,成为元、明两代贡茶中心。十六世纪初,武夷山先民们创制小种红茶,至十七世纪红茶达到全盛时期,扬名四海。早在明万历年间(1607),经澳门输往西欧,武夷山成为我国第一个最早进入欧洲的茶区,所以外国人以武夷茶为中国茶的总称。十七世纪后期小种红茶大量出口,经晋商转运数万里,入中俄边界恰克图销往欧洲,形成著名的“茶叶陆路之路”,足以与“丝绸之路”媲美。十六世纪,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的乌龙茶诞生,当时称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的岩茶。至十九世纪岩茶极为兴盛,以“大红袍”为首的五大名丛,饮誉中外,
并向广东、台湾等地传播。1820年前后由台湾人将武夷岩茶分别栽种于文山和冻顶山,成为冻顶乌龙名茶区,武夷山与台湾同根同祖,血缘相亲。历史证明,武夷山是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世界三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武夷山独占其二,在我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今,武夷岩茶发展到十余万亩,质量不断提高与创新,以大红袍为首的品牌,肉桂、水仙、正山小种红茶等,深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大红袍、肉桂、正山小种屡获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因此,武夷岩茶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首;2002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武夷岩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武夷山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摘取顶顶桂冠,独享殊荣。
独特的“岩韵”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唐·徐夤赞语)。武夷岩茶(大红袍)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它的高贵品质,主要由三大条件决定:第一,有优良的茶树品种。武夷山岩茶名丛众多,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其二,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武夷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得天独厚,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其三,有优化的制作技术。岩茶制作工艺与历史上茶类一脉相承,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当代茶界泰斗陈椽语)。武夷岩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活甘清香、茗冠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