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多为灌木,亦见乔木;喜温、喜湿、喜酸、耐荫; 雌雄同株、异花授粉; 嫩叶泡饮,味甘香幽、去滞解毒、清心明目、益思延年。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嗜茶者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生地。茶入药始于神农(炎帝),园栽闻于春秋,兴于唐朝,盛在两宋,明清风靡五洲四海。周武王“伐纣会盟”就有闽濮族酋长献茶记载。
“福建是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卢语)。福建所产的茶,史上多称为建茶(亦称建溪芽、武夷茶),因主产于建溪流域(即现今的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以及建溪下游的福州等)得此名。早在秦汉,建茶就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并传往长江流域。从唐至清,福建皆为贡茶的主产地之一,其中宋元前后半世纪为贡茶研制、生产中心,时有“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之说。五口通商前后的百多年里,福州港以出口茶叶为主,被西方称为中国茶港,时万商云集,西方17个国家先后在仓山区设领事馆、洋行,把建茶销往全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茶树良种审定的52个国家级良种中,福建占 14个,福鼎大白茶位列华茶一号。
建茶当今仍有总产、单产、良种数量与普及率、特种茶品种等多项主要指标雄居全国第一。福建还是“海上丝绸(茶)之路”的起锚地,不仅被欧美称作世界茶叶的发祥地,其功夫茶等深沉而隽永的茶文化,还演绎出日本茶道、英国午后茶,为人类的健康和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建茶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
福建唐开元年间取福州、建州首字而名,地跨南、中亚热带,西北以武夷山脉与赣、浙相隔,武夷之巅黄岗山以2158米的海拔携百余座千米山峰,把东南四季吹来的海洋暖湿气流挽留在八闽大地,使之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年均气温20℃;境内溪流纵横交错,云雾缭绕,雨量充沛,产茶区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上下;山峦起伏丘陵多,且多属酸性红黄壤;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3%。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产茶、产好茶。当今福建300万亩的茶园,孕育了上千种知名的茶叶品种 ,年创200亿的产值;与现代茶圣张天福(福州人)齐名的台企――天福集团,已在大江南北开辟了600家天福茶庄连锁店,还办了茶博院、茶学院,不愧为融入海西建设的典范。
建 茶 类 别
茶叶品种繁多,分类各异,通常把初制茶按发酵轻重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黑茶、青(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常见的成品茶还有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液态茶等,也有按茶的成品形态、采茶季节、制造程序、窨花种类、地域地势、发酵程度、茶树品种、焙火程度、存放程度等分类。茶叶发酵的轻重对色、香、味影响很大,一般而言,轻则色绿、香幽、味薄;重则色深、香浓、味厚。福建是白茶、青(乌龙)茶、红茶、花茶的发祥地,唐宋以盛产紧压的龙团凤饼(黑茶类)等贡茶闻名,当代以盛产绿茶、青(乌龙)茶、白茶、红茶以及花茶闻名,种类可谓“满汉全席”。
绿茶属不发酵茶,种类很多,外型千姿百态,香气和滋味亦各具特色,是我们祖先最早加工和使用的茶类之一,因其茶汤呈碧绿而叶底呈翠绿而得名。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等,并以形美、色翠、香幽、味和四绝著称。干燥方法有炒青、烘青、蒸青之别。福建各地都产绿茶,但以宁德各县及周边的罗源、政和、松溪为主产地,且名茶辈出。知名的商品茶有宁德天山绿茶、霞浦元宵绿、罗源七境堂绿茶、南安石亭绿等数百种。福建绿茶因名品太多,地域观念太强,营销方式落伍,且名声又被青茶、白茶、红茶、花茶所盖,故未成大器。
红茶为全发酵茶,因成品呈暗红色、茶汤呈红色故名,其味香甜醇厚。红茶从外形上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种。小种红茶多有松香味,条形粗壮,且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工夫红茶条细而长,加工工序多,精工细作很费时间,所以叫“工夫红茶”。红碎茶属“量身定做”的外销茶。在国际上,红茶代表茶叶。发源于福建的红茶,开创了中国和世界红茶的新纪元,现为世界各国主饮的茶类。
——正山小种(武夷红茶)是世界公认的红茶鼻祖,16世纪起源于武夷山市桐木村及周边的建阳、光泽等地带。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进入英国。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作为嫁妆带去的几箱武夷红茶在皇家婚礼上品饮,轰动一时。从此喝红茶在英国和欧洲上流社会流行,逐渐地推广到西方各国。正山小种产自冬暖夏凉、终年云雾缭绕、海拔千米上下的武夷山腹地,且用上好松木烘干,使其汤水带有松香、桂圆、蜜枣的芬芳,是中国出口茶叶中最受欧美欢迎的商品。18世纪,随着武夷红茶的外销量迅速扩大,福建各茶区及外省都仿制正山小种,其产品统称“外山小种”,故正山有正宗之意。
——工夫红茶是18世纪从外山小种演变而来。因其制工精细,颇费工夫而得名。从19世纪中叶起,我国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一度占垄断地位。其时,福建大半个省都产红茶,其中政和工夫、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琳工夫因品质优异、各具特色,成为名噪一时的“闽红” 三大工夫红茶,是主销世界各地的品种。此后,红茶生产技术迅速传至南方十多个省。各地所产红茶按产地不同分别称作滇红工夫、祁门工夫、台湾工夫等。
工夫有别于功夫,前者为茶名,后者指泡茶的技巧、程序和功力。
欧美人特别喜欢红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红茶适合“调饮”,即在茶汤中加入牛奶、冰糖等调味品。国人喜好不加调味品的 “清饮”。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该茶香气清洌、浓而不涩、滋味醇厚,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香,是中国诸大茶种中,特色最为鲜明、近年来最红火的茶类。传统乌龙茶加工后叶面上多呈外红内绿,叫“绿叶红镶边”。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和主产地,主要品种有两大类:一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建瓯水仙等闽北乌龙茶;二是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包括安溪本山、 毛蟹、黄旦,以及永春佛手、平和白芽奇兰、漳平水仙等。乌龙茶是闽台、港澳等地人们的主要饮品。
——大红袍被誉为乌龙茶的“茶中之圣”,现也泛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主产于武夷山风景区,其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栽、制茶叶已成名,宋代列为贡品,元代忽必烈下旨在九曲溪之畔设立御茶园,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除大红袍等四大名丛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茶树形状、茶树叶形、茶树发芽迟早,以及成茶香型等命名的数十个品种。原始的大红袍茶树有6株,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滴落。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特异的品质。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天心寺和尚用这里的茶叶治好了一位京官的疾病,这位京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昔日帝王堂上茶,如今飞入百姓家。大红袍茶的采制繁琐讲究,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七泡八泡有余香,“岩韵”特别明显,健胃去滞功效较好。
——安溪铁观音以其成品色泽褐绿,茶香浓郁,叶底沉重若铁,媲美观音净水而得此圣洁之名。铁观音香气清幽细长,饮后齿颊留香,且甘润生津,回味无穷。用功夫茶泡法泡后的茶具上留有浓郁的兰花香,茶汤有特殊的甘露味,即俗称的“观音韵”。铁观音由200年前的安溪西坪松岩村魏荫首种,其时名“魏荫种”。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推广 , 时尧阳人王氏奉召进京,以魏荫种为礼品馈赠礼部侍郎方望溪,而方转献乾隆皇帝,乾隆饮之觉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铁,美如观音,遂赐其名。因魏荫首种,王氏进贡成名,二者俱是创始人。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可采制四至五茬。春茶产量最高,香气高锐;秋茶韵味最好,俗称“秋香”。但茶树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和制优率较低,有“好喝不好栽”、“好喝不好制”之说。其成品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类,浓香型较多地保持了传统的韵味,清香型更适合现代休闲者的口味。
安溪自古就有“闽南茶都”之称,产茶历史可上溯至唐朝。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茶)之路”走向世界。尤其是铁观音的发现和推广,更使安溪茶叶成为乌龙茶的突出代表。安溪现有茶园40万亩,年产量4万多吨,产值50多亿。
白茶又称晒白,属轻微发酵茶,是茶类中由福建茶人创制的又一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既古老又成新宠。早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就有专门章节论述,制法一般只有萎凋、烘干两道工序。品质特征为:芽头肥壮、披满白毛,色白隐绿,有“绿妆素裹”之美感,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主产于政和、福鼎及其周边。常见的商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宋政和年间,产自今政和县的银针作贡进京,喜动龙颜,皇帝特赐“政和”年号为县名沿用至今。
国人习惯地称白茶为“福建白茶”,外国人则称白茶为“中国白茶”。白茶除饮用外尚可作药用,性清凉,能退热、降火,可治麻疹,华侨多珍视、家藏。白茶似乎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光绪年间已有外销,自1910年起畅销欧美并进入全盛时期,后因一战影响市场一落千丈,1934年起白茶外销逐渐好转,不久市场又受二战影响。白茶由于味清淡,不如绿茶清爽,更不及乌龙茶醇香,福建喝者不多,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在国外,这几年越来越受到青睐。研究表明:白茶三降三抗(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功效比其他茶类更为突出。
花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属后加工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重要茶类之一。其较多采用烘青的绿茶与香花窨制,促使茶叶吸附鲜花的芬芳香气而成,产品既保持纯正的茶香又兼有芬芳的花香,别具风韵,很受大众特别是北方地区人民的欢迎。花茶都以窨制的香花名称来命名,其中茉莉花茶为最知名、最大宗的产品,故通常简称花茶。花茶因窨制过程的配花量和窨制次数不同而香味有较大差异。
——茉莉花茶发源、主产于福州。这里的气候和郊县冲积平原等自然条件种出的茉莉花十分清香,制成的花茶香味纯而持久,这是别的产区产品所无法比拟的。福州清咸丰年间就已大规模产销花茶,其时津、京、鲁、粤、皖及本省茶商都在福州设厂,本省所产绿茶供不应求,还从皖、浙、赣、湘等绿茶产区大量调入烘青绿茶及毛峰、碧螺春、龙井等到福州窨花,再返销或运销华北、东北一带;台湾茶商也从岛内运茶到福州窨花,成为台湾生产花茶的先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福建花茶逐渐衰弱。1949年后恢复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花茶又迎来一次鼎盛时期,年产量达到8万吨,占到全国市场的大半份额。
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主产于鄂、湘、皖、川等地,知名的有洞庭君山银针等,福建基本不产。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现多采用较粗老的原料,以制成紧压的饼茶、沱茶、砖茶等边销为主,是边疆少数民族重要的饮食调料。主饮陈茶,消食去滞效果较好,唐宋建茶中的龙团凤饼可为其前身。主产于川、滇、桂等地,普洱茶、六堡茶为其代表。大多数黑茶(普洱茶)水分含量较高,包装原始简陋,易吸附异味,一般宜煮煎,不宜泡饮,慎存慎喝!
——龙团凤饼是唐宋时期建茶中的贡品,主产于建瓯(唐宋时称建州、建安、建宁)北苑一带,两宋时名重天下、无以左右。福建早在唐朝前就有茶叶蒸青后紧压制作团饼茶技术,以便于茶叶的保存和运往长安等远方;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北宋制作的团饼茶因品质优异列为首选的贡茶。团饼面上印有龙纹者称龙团、凤纹者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也称为龙凤茶或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分门别类繁多,以便入贡后朝廷按官阶分赐享用。两宋北苑贡茶生产的精益求精,不断把龙凤茶制作工艺推到顶峰,使建茶名声和影响愈来愈大,遂成为中国茶叶制作的研究和生产中心,亦成为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发祥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赞其:“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其品精绝,……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宋消亡后,元创御茶园于武夷山四曲,于是北苑渐衰而武夷兴,其贡茶制法也随社会的进步逐渐从蒸青团茶改进为炒青散茶为主。明朝,朱元璋认为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下诏罢造龙团茶,并一度昭告天下实行海禁,“建茶不得出亍薄S谑牵欧锉咄炅?50多年的辉煌史。但这种制作团饼茶的技术对后来的黑茶、紧压茶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