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的茶故事
岩茶界高人很多。我们走访了福州几位代表性的茶人,听听他们说岩茶。茶人的茶思,各有灼见,各不相同,而正是这多样性,折射出茶文化的当代面貌。
陈郁榕和审评:敢当老师之名
在这个“老师”泛滥的年代,茶叶界保守得异常。没有几个人敢当“老师”之称,而“郁榕老师”却是大家公认的。
她从23岁大学毕业,就去了武夷山,洗杯烧水十余年,才走到台前。有扎实的功底,郁榕老师的实力不是盖的。安溪的一次茶王赛上,曾有茶农考验她,将一个茶样装成两份送上了审评台。被蒙在鼓里的郁榕老师在几百号茶中,把它们选为并列第一,自此茶农拜服。
年近60的郁榕老师,还奔走在审评、收购的第一线,为乌龙茶的品质把着关。有空的时候,参与民间茶友的斗茶赛,乐在其中。虽然每年至少要喝2000批次的茶样,也已经喝遍省内所有茶品种,但她坦言,最爱是武夷岩茶。岩茶的韵味,是其他茶无法比拟的。
郁榕老师不爱谈虚的,除了专业的茶叶评论,她说过的最动情也许就是下面这席话了:“每当看到老茶区中耸立的茶事石刻、石亭、御茶园遗址、老茶树以及有关茶税赋的石碑时,我们的心情顿时宁静而又安详,好像收割后的大地一片沉默。柔风吹拂中,这些古迹酣睡在山野苍茫的大山里;而我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看见了古人种茶、制茶、劳作的场景,看到了古人们为我们勾勒的这段深远厚重的鲜活历史,我们仿佛在与先人进行着心灵沟通……今天的我们与古人同处一地,而时空却相隔得如此久远;这无法触摸的时间是那么厚重,推也推不开,凿也凿不透。我们只有绵绵的思绪和情感。”
刘国英和工艺:为茶消得人憔悴
我们去武夷山拜访他的时候,刘国英正在厂里做茶。当时,也有其他的媒体前去采访,而他居然把我们都晾在一边,兀自做着茶!
茶不等人,大家都理解,跟着他从凉青房走到做青间查看,又到摇青间看他摇青,直到所有青弧都上架,他又马不停蹄地到下一个工序中。他要求我们只能看,不能碰,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躬亲把关,如此直到夜深,我们的采访也只得作罢。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有机械化操作了,还要凡事躬亲?他说:“武夷岩茶是众多茶类中制作工序最多、最复杂、人的因素影响最大的茶类。每个工序对茶叶品质都有重大的影响,把握好每道工艺的关键在于人。”
刘国英瘦得仿佛风吹便倒,鼻梁上驾着一副眼睛,一看就是学院派。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制茶工艺的实践,并向茶农传授技术知识。他说:“从踏入农林大学读茶专业开始,就注定自己此生与茶分不开,为茶消得人憔悴,我不后悔。”
陈学军和茶坊:让我欢喜让我忧
这个福州人,被山民的淳朴所感染,如今已经俨然半个武夷山人。非专业出身的他,却成为国家高级评茶师和福州岩茶界的“三巨头”之一。他学茶没有老师,然而大家又都是他的老师--他每年走访上百家茶农,要喝千余泡茶。就这样反复实践、看书琢磨,终于博采众长,炼成专业级的水平。
茶已经成为陈学军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得与大家分享他的感悟。“让我最快乐、最痛苦的,都是茶。”他解释说:“快乐的是,通过茶我赚到了钱;痛苦的是,我不愿意从茶中赚钱,这意味着我要往更深的地方去拓展。”
开了多年夫妻店的他,终于因规模的扩大,不得不另开会所,为高端客户开辟一个更适合他们的环境。如此,则势必要拓展品牌知名度。然而,大家都是冲着他这个人而去的,他的茶是什么牌子,大家还真就忽略了。如何将个人影响力转移到品牌的影响力上,是老陈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也是诸多岩茶店共同面临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