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茶史茶俗

源远流长武夷茶

发布日期:2012-08-30 22:20:40 访问次数:1667

文/黄贤庚


    武夷茶按历史阶段划分,在元代前以团饼茶为主,明代时形成绿、红茶,清初武夷岩茶(系乌龙茶类特称)出现后,其作为乌龙茶的鼻祖,深为茶界仰慕。笔者在此主要简介武夷茶史。
  

    *汉代已有传说。二千多年前那位威风凛凛的汉武大帝就派大员“祀武夷君用干鱼”,得下官进贡武夷茶后,初时极为赞赏,不久便弃旧迎新,将之罢黜,演绎了一段传奇。大诗人苏东坡据此撰写散文《叶嘉传》,将武夷茶拟人为叶嘉,赞赏之间,暗地里泄露出自己遭受不公的怨情。
  

   *唐代已见记载。唐时的武夷已被朝廷封名“名山大川”,武夷茶随之也被奉为珍宝。职方员外郎孙樵(约825-885)在送茶给上司的附札中,将之拟为“晚甘候”,神之是“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的“月涧云龛之品”,嘱咐“慎勿贱用之”。当时得此赏赐者,都受宠若惊。唐乾宁(894-894)进士、正字徐夤得惠武夷腊面茶时,深感“分赠恩深知最异”,特作诗以谢。
   

   *宋代处于鼎盛。宋代隐居、游历武夷山的文人骚客日众。游山品茗已成雅兴。大理学家朱熹别出心栽在溪石上凿灶煮茶,吟诗记趣。如今仙翁所遗石灶尤在,宛如有茶香细袅。宋时山中还兴斗茶、分茶游艺。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把当时的情景描绘的激越人心:“其间品第胡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此当是茶史上记录斗茶最完整的一首长诗。

    *元代正式成为贡品。唐、宋时的悄然入宫,使武夷茶名声日显。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具品茗功夫。丹山孕育、碧水润滋的神种便成为首选。元大德六年(1302年)一个恢宏群构的御茶园便在九曲南畔依山而布。时有场工250户,专制龙团凤饼充贡。颇具传奇色彩的“喊山”仪式便始于此间,据云:经官员、场工膜拜呼喊之后,茶即抽芽、井水显涨,足见“皇恩浩荡”,山茗也得趋炎。武夷茶入贡时长255年,虽给地方、茶农以沉苛,但客观也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代制茶工艺大加改进。随着开国皇帝朱元璋颁“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山民着力更改工艺。明后期崇安令招黄山僧传松罗炒青绿茶之术,由于学不得法,加上产量日增,因此,所制松罗“经旬日,仍赤紫如故”。赤紫乃发酵红茶之端倪。当地人大都不喜饮用红灯茶,偶间传销欧洲,却为洋人视为珍宝,销量逐增,工艺也由武夷山传到周边,乃直江西、安徽等地。

   *清初始有乌龙茶。乌龙茶亦称作青茶,在武夷山特称岩茶。制作工艺始于武夷山,有据可考,并非妄说。首先当感谢浙江钱塘布衣文人王草堂,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应请来武夷山,修撰山志,17年后终老于此。他修志之中,作了不少杂记,《茶说》记录的山中制茶工艺,与尔后、乃至今时的武夷岩茶手工制法相同,这是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说明乌龙茶工艺源于武夷山。今人还要感谢时(1717-1720)在崇安为令的陆廷灿,这位爱茶的陆羽之后,将《茶说》编入其茶书《续茶经》,方便了今人查考。

   乌龙茶工艺的发明,这当是“茶之造”中的一个最后飞跃,自此六大茶类齐全。这里应充分肯定当时一批避清而遁入武夷山为僧的闽南人士所起的作用。岩茶独有“岩骨茶香”,深为闽南富人及有闲之士青睐。据载,时赋闲在家的龙海藉太子太保蔡新把“食武夷,看鱼水”为人生乐事,常挂于口。曾任永安县令的彭光斗告老还乡,优游郊野,遇一野叟。是时“食武夷”蔚然成风,“购武夷,五月至,至则头茶……”,不少富人因之家道中落。据传一富豪,因之上瘾,而倾家荡产,唯余一柄绝品紫砂,藏怀行乞,至此还不肯卖断宝壶。武夷茶种、制做工艺也南传,直达台湾。

   民有所好,物即有市,营之有商。武夷茶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村,后移至星村(主要是红茶)、赤石街。那时山上号称99座茶厂(至今尚可忆出70多家),山下60多家茶行(庄)。当年的小镇赤石岩韵飘香,舟筏泊岸,灯红酒绿,行人摩肩,据云“金崇安”因此而得名。经营茶者为漳泉、潮汕、广州三邦。北闽收茶,沿海行销,或外运出国,供华侨所需,因此岩茶又有“侨销茶”雅名。精于商者,先是包厂定购,后便买厂自行产制,集产销一体,大得其利。据载泉州商人张泉苑购得慧苑东厂后,踌躇满志,夸言“得此茶厂,天下定也!”,可见其得之丰。张老板的岩茶自行销售,从不批发,并挂牌告示“只此一家,别无他号”。以诚招客,美谈至今尤传。其时茶价与银无等身,大宗交易都以黄金和银元折算,可谓弥足珍贵。

   火爆的茶市引得周边茶商纷至沓来。“茶不到武夷不香”豪言也随之而出,牢骚也跟着而起。连当时的政和县令蒋周南也无可奈何地哀叹:“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山人尽天时、地利,繁荣一方,给武夷史上平添了一个亮点。[FS:PAGE]

   *民国期间武夷山成为茶叶科研基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幽香醇厚的岩茶,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一批茶界专家及志于茶叶人士,不顾此地“红白拉锯”之危险,和日冠封锁、岩茶销路阻断的困境,负笈提囊、翻山越岭来到日冠铁蹄未踏的武夷山,先后有张天福、吴觉农、王泽农、庄任、吴振铎、林馥泉等,历经十二年苦心经营“示范茶场”、筹办“茶叶研究所”,致力中华茶事。近水楼台之武夷茶叶得浩月之光,不仅量上得以恢复,而且佳品奥秘也得以揭示。一部《林馥泉岩茶调查》被后人研读、引用了几十年。山人对先辈们的功绩铭刻在心、编写于志。

   *改革开放后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岩茶辉煌不减。随着批资本主义和“以粮为纲”,岩茶风光不再。好在国家改革开放,岩茶又枯木逢春,产量逐年增加,大红袍繁育成功,基本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已批量上市;武夷茶艺走南闯北、出国飘洋;“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茶文化艺术之乡”,桂冠叠戴,武夷岩茶又焕发青春。(自《武夷山资讯》)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