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城市,私人电话是广泛普及的生活必需品,因而就感受到一种相应的电话文化的存在。美国的电话文化涉及电话使用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可褒可贬之处,试举几例,权作借鉴。
美国电话文化例一:在美国通电话都有一种非常礼貌的开场白:“可以与某人通话吗?”(May
I speak to×××?),“能转接某人吗?”或“能找一下某人吗?”(Can
I get to×××?),“能告诉我是哪一位吗?”(May
I know who is speaking?)。凡此种种,一来一往,短短一两个问句使人感到存于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礼仪。也许可以认为这种礼仪是表面肤浅的,但至少在通话的开始可以避免碰撞出冲突的火星,较之于“喂,喂!喂!!”的吆喝高明些。
美国电话文化例二:非电无访。在美国约会、访问、会晤大凡都是经电话提前安排的,哪怕临时访问也需先致电征得同意,当然也可能被拒绝。这种电话预约不仅发生在生人之间,同样亦为亲朋好友,亲密者之间视为必须。
从效率角度讲,电话预约可以保证访问、会晤的顺利进行,避免了在接待上的冲突,或吃闭门羹。在这种电话文化下,未经预约的“敲门”绝少发生。即便发生,主人一般选择闭门不应。在社会治安江河日下的美国,“闯关”式造访常常被主人联想到或劫或窃的不测。
美国电话文化例三:泡电话。在美国由于本地电话通话不受时间限制,交了月租费后可以无限量使用,美国的个人电话用户,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多有在笔者看来泡电话的陋习。越来越多的人无所顾忌地用电话来打发时光。电话谈情说爱或排忧解闷终究情有可原。然而这种电话文化给美国的家长平添了一份心事:年轻的学童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同伴的电话聊天之上,其中以异性同伴之间的电话聊天更令家长忧心。
试与海外比较,中国由于严格执行3分钟一次的计费制,中国的电话文化至少可以无虞“泡电话”的陋习。至于公款“泡电话”那当属“反腐倡廉”的范畴,不在电话文化之列。
中国的电话普及历史尚短,电话文化尚在形成之中。电话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尚需假以时日。试以前述的非电无访为例,据笔者观察,眼下在中国许多人尚不愿意受到电话的严格约束,换个角度说,就是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用电话来保护自己“非请莫入”的隐私权。其实对任何传统来说,都有一种形成、改造、消失的过程,大可不必过多地感叹。
有鉴于此,笔者相信中国一定会扬长避短,形成中华民族独到的电话文化,加入世界文明之列。眼下普及电话在中国几近十载,是到该提出电话文明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