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的窑址分布看,范围很大,东面与景区接壤:西至窑址所在山岗顶;南至狮子口;北至水坝南200米。延着古官道,顺着山谷,在小溪的两侧低缓的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废窑堆积,在约两公里的地段内就有比较集中的六个地点(分属六个山头),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1998年,为申报世界遗产拟建景区高星公路,为配合该项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考古队对该线路可能涉及的窑址地段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1998年9月和200O年元月的两阶段,共发掘面积3317.5平方米,清理了两座宋代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发掘一批石构淘洗池、水井、排水沟、古路段、工棚基础等瓷器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器(片)及窑具标本。从发掘情况可以看出:遇林亭以烧制黑釉茶盏为大宗产品,同时也兼烧盘、碟、罐、灯盏等生活用瓷,产品精粗并存,黑釉、青釉并烧,说明该窑当时迎合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茶盏,内容有山水、花鸟及“寿山福海”、“武夷山图”、“武夷精舍图”,有的在图形外圈还写有朱熹的《武夷九曲棹歌》的前四句——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种类型的黑釉盏,在国内传世品仅有3件,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目前日本就有收藏。过去因缺乏标本,不能明确描金黑盏产地,只能从器形、色釉上判断为建窑系产品。此次遇林亭窑址发掘出“描金、银彩”黑釉盏是建窑系窑址中的首次发现,解决了“描金、银彩”黑釉盏的产地问题,证明了遇林亭窑在宋代烧制上等黑釉盏的实事。 现在的遇林亭窑址景点,即是在发掘的3317.5平方米的地点,为更好地保护发掘现场,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的精心规划下,由景区管理委员全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的,它主要由三大区域组成:①陈列服务管理区,有门房、博物馆及管理机构:②遗址保护区,分为作坊区与窑炉区:③旅游区,设有茶座、陶艺吧。该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杨志军司长的高度赞赏,称其为目前全国保护第一的古窑址。 那一片山岗及其环抱中的谷地,就是遇林亭窑址的核心区,即抢救性发掘的那部分。过了桥先到“遇林亭窑址博物馆”参观,以其对窑址有一个概念上的全面了解。该博物馆是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按宋代的风格设计建造的一组功能性展馆,它主要是由三部分展示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为“沉寂的窑场”,通过图片文字及部分窑具的陈列,反映了窑址周围的地理环境、窑址的分布及周边景致等总体概况。当时这一带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周围山上做为制瓷的瓷土,烧窑的燃料——松柴等原材料非常丰富,紧靠官道,交通便利,可由崇安直上江西信州‘今上饶)再辗转全国,或由永路顺崇阳溪下建溪,入闽江,出东海。选址很具科学性,以致于九百年后的令天:我们仍不得不佩服古陶工在造窑选址上不聪明和远见。 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秘”,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到窑址核心区的发掘前后的详细资料和臣片及部分实 报物,在展出的样品中,可以见到黑盏的四种主要器型1、口盏,也称口盏,它的口型有明显的一圈收缩痕迹,这道痕迹在盏内形成一环绕的凸匿,即黑盏的永痕,亦称注汤线,它是为方便斗茶而特设的,是建盏的典型器形之一。仿建盏多仿此类碗,在发掘北方宋代耀州窑时,还发掘出作样品的这种建盏。2、敞口盏,它的盏型象一个倒讨来的斗笠,俗称“斗笠盏”。它的特点是小足,斜直辟。这种盏型是典型的宋代普通茶盏类型,宋代其他窑也烧制各种釉色的此种盏。3、侈口盏,它的器型很象盛开的喇叭花,美观大方,被美誉 报为“喇叭盏”,它的特点是口型大,适于分茶——即“茶百戏”表演。4、敛口盏,器壁渐收,甚至达到直立壁,喝茶时握持方便。遇林亭窑除烧制黑釉茶盏外,还兼烧黑釉和青釉的日用瓷,从出土的青瓷器(片)样品看,具有越窑风格,胎质细致,胎色较白,釉结合牢固,釉色呈青绿色玻璃状,釉下采用刻花、划花及篦纹装饰,纹饰流畅,疏密自然,风格成熟。窑址发掘资料表明,当时系黑釉、青釉同一窑烧制,烧制采用老窖,从已发掘的一号窑址和二号窑址约情况看,当时龙窑的规模很大.烧制技术成熟。
返回首页 | 关于国旅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网上预订 |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