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武夷山整体概况                                

 

        武夷山整体概况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之武夷山,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旅游渡假区之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介于东经117°55ˊ——118°01ˊ,北纬27°35ˊ——27°43ˊ之间,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一块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低丘陵。景区内地貌奇特,风景秀丽,以其碧水丹山、奇峰异石称著。峰峦层迭,气势磅礴,衬以苍松翠竹,云雾环绕,景色更为妩媚。“三三”碧水萦绕,“六六”奇峰耸峙,构成一幅幅奇幻百出的天然画卷,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称。  

以山取胜、以水称奇的武夷山,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溪曲三三水(九曲溪)山环六六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奇。春夏秋冬,或见山水含情,或见苍松翠竹相映;或见峰峦云雾环绕,景色变幻莫测,妩媚动人。澄碧清澈的九曲溪,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形成“碧水丹山”的自然景观。峰岩海拔一般在400米上下,游览武夷既可徒步登山,探寻丹岩之奇,亦可泛舟九曲,观赏碧水之胜;保持自然原野景色的武夷山,被前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马尔科夫人赞为:“世界环境保护典范”。  

 

(一)

 武夷山这片低山丘陵的地质属老三纪红色陆相岩盆地堆积物,追溯到远在8000万年以前,武夷一带遭受严重的火山喷发的袭击,到处是火山的世界。后来又经历了长时期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之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它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的高山峻岭,这时的地壳仍处于下降和动荡中,武夷盆地不断加深扩大,形成了碧水荡漾的内陆湖泊。因当地的气候炎热、干燥,周围高山上风化的岩石碎片中含有铁质,随着流水的搬运注入湖泊内,沉积了厚达1000多米的赤色砂岩及含有氧化钙成份粉沙岩的少量的砂砾岩。又经过漫长的2000万年,地壳又一次活动了,湖盆地遭受严重的破坏。宁静的湖水掀起惊涛骇浪,武夷盆地又一次遭受到特大的山洪水患浩劫。周围高山的风土破碎岩石,又随着凶猛山洪的巨流,从四面八方冲入武夷盆地,大小不一的岩石碎片、泥沙、砾石都带进了盆地,这种时涨时落的间隙性的山洪延续了约数百万年,逐渐沉积了约有2000米厚的岩石。这种沉积岩成份很复杂:有火山岩、变质岩,有石英、云母、沙土、卵石等。这些沙岩、砾岩年复一年,一层又一层地沉积起来。当时的气候炎热干燥,含铁较高的岩石碎砾石在浅水氧化胶结环境中形成红色的岩石,也称再生岩。武夷山就是红层结构成的,丹山正来源红层,这种红色的岩层,特点是岩质较松软,容易受侵蚀,分层明显,含有钙质,遇水极容易受深蚀;而且红色岩石的节理都很发达,地表水沿着节理向上渗透,顺着节理方向,不断地下切和侧蚀,河谷不断地加宽和加深,九曲溪就是受到这三组节理的控制而逐渐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地质、地壳变动,即“燕山期”与“喜山期”。湖水东去,便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参差林立的群峰怪石,专家称之为“从湖盆到丹山”。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个盆景式的旅游胜地。“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故武夷有三三为九的清溪九曲环绕山间,三十六座山峰层峦迭嶂。景区内峰峦岩洞,秀拔奇伟,千姿百态。所有山峰皆翘首东方,势如万马奔腾,雄伟壮观。

 九曲溪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妨带上罗盘仪乘竹筏顺流而下进行测量,就不难发现九曲河道弯曲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其主流向自西向东,同时又有南北向转折。九曲溪以北,近东西向断裂显著,发育了章堂涧等几条相互平行的近东西向溪流;同时,近南北向断裂也较明显,发育了流香涧等近南北向溪流。九曲溪主流向是东西向,显然是受近南北向断裂的影响。九曲溪各段分别受到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在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下,才形成了今日的“盈盈一水,折流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

 九曲溪两岸丹峰峭壁夹峙,溪水紧束。这是由于近期地壳强烈抬升,流水强烈下切侵蚀的结果。在弯弯曲曲的河槽中,由于凹岸长期受到冲刷,丹峰谷壁后退,弯曲程度加大,河床加深,形成典型的深切河曲。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切武夷群峰,从而形成九曲清流绕武夷之势。可谓“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其它的风景区,山水各自为阵,或有山无水滨,或有水无山傍,而武夷奇峰岩都分别在九曲溪两岸。山中有水、水中看山,游览时可凭借轻筏一张,穿过山水画廓,人文展厅,阅尽武夷秀色,又不受跋涉之劳者,即前人评点的“武夷看山不用杖而用舟”,这就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特色。

(二)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邻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它的西北部的崇山峻岭,既挡住了冬天南侵的冷空气,又阻滞了春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因而这里气候温暖清爽,年平均气温为17.9。夏无酷暑,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7℃左右;冬天严寒,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8℃,一年四季适于旅游,是疗养、度假的胜地。

 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武夷山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因此,武夷山中竹树茂密,花草繁盛。鸟语花香,四季如春。随着时序的流转,山光水色还会给人们以不同的情趣:早春,山青水绿,野花红艳,山间充溢着花木的幽香,更见得山水含情,明媚动人;入夏林木交荫,处处流水潺潺,凉风习习,堪称避暑胜地;秋来,天高气爽,满山丹枫如染,茶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冬至,寒梅映日,松翠不凋,雪压古松,别有一种风情。至于阴晴朝暮,风烟雨雪,山川景色更是变幻莫测,瑰丽动人。

 武夷山是我国东南的最大山脉,不仅以山水景色闻名于世,而且还是古老的茶乡,商周时期聚居在武夷山区一带的“濮闽族”酋长与武王会盟伐纣时,曾以所产之茶,献给周武帝“以茶代酒”。公元九世纪,晚甘候(武夷茶谥称)产于建阳碧水丹山(当时属建阳县管辖)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此后经宋、元、明、清逐渐兴盛,也有起落,经历风风雨雨,如今成为“环宇同珍”之最佳饮品。元初,置御茶园始为贡品。明代罢贡建茶,嗣后武夷岩茶逐渐兴起,明末清初,远销欧美。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中,就已把“武夷变种”(Thea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应用,沿用至今。

 全国有绿、青、红、白、黄等五大茶类,武夷山有创于武夷山青茶,始于桐木的红茶,起于政和的白茶,可谓茶类的宝库。仅武夷山慧苑坑一带茶树花名达800多种,称为“茶树王国”。武夷岩茶成为福建乌龙茶之明珠。2001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色艳、香浓、味醇的武夷岩茶,名扬四海,脍灸人口。同时武夷山是乌龙茶类和红茶类的发祥地。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五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和理想的科研宝地。保护区有珍贵的金斑喙凤蝶,崇安髭蟾(角怪)、尖吻蝮、华南虎、黄腹角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享有“鸟类的天堂”、“昆虫的世界”、“蛇类的王国”之誉。被联合国教科文与生物圈委员会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外学者称其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游览武夷风景名胜,尽情领略一下这个天然的动植物园的美妙风光。

(三)

 武夷山历史非常悠久,据《八闽通志》载:“闽地之见于载籍,(开始)自周职方氏。秦变古法,始郡县天下;闽虽为郡,犹弃不属,降君长而已。”《周礼·职方》记载:“叔熊氏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武夷为七闽地,新石器时期,活动在武夷山一带的“濮闽族”,便是福建的土著。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大藏峰、小藏峰等人迹罕到的悬崖绝壁上的“架壑船棺”,就是他们的特有的葬俗。这个古老的部族,崇拜蛇的图腾,好武习战,崇尚气力,既善于升山赴险,又惯于水上行舟,武夷山为夷人用武之地,“武夷”之名就由此而来,与其他神话传说武夷,此为之可靠。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秦始皇平定百越,统一中国,置闽中郡,生活在福建一带的土著,开始统一在秦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权控制下生息繁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高帝五年封无诸王于此,是为闽越国”。秦末汉初,汉越的斗争几经反复,终于导至汉武帝出兵平定闽越,“古粤”汉城毁于兵燹,“徒其民而墟之”。《寰宇记》载:“闽县、越州地,即古东欧,令祠官领之。”所以南宋诗人陆游有“幼读封禅书,始识武夷君”之句,可见武夷之名起于西汉。这里有一个典故,汉代人应邵称:“越信鬼,东欧王敬鬼寿之160岁,汉武帝非常相信,不远万里派大臣来武夷山大王峰祭武夷君,祀以乾鱼(一种雄性小鱼,不是干鱼),祈求长生不老。”现在幔亭峰上还留下的汉祀坛,便是当年刘彻遣使者祀武夷君的地方。可惜,颜行之奉诏封“名山大川”至武夷,曾立“名山大川”碑,临于同亭湖,后陷湖中消失了。秦汉以来,武夷山便成为方士羽客避世隐遁之所。后来宋祝穆的《武夷山记》,开始记述了秦时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位仙人在幔亭峰上宴请乡人的古老传说。这个传说虽然无稽,但在西汉初年,“武夷”之名号已出现在典籍上。顾野王称武夷山为“地仙之长,有仙人葬处”,更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于是就有“秦始皇二年八月秋日,武夷君与魏王子骞、皇太姥设宴会乡人于幔亭峰顶,架虹桥引乡人二千余,鱼贯而上峰顶,宴后,风雨骤集,至使虹桥飞断的传说。历代文人学士更是为之推波助澜。唐诗人李商隐诗云:“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萧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北宋著名词家柳永(崇安五夫里人)在《巫山一段云》咏道:“六六游真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鳞隐破非烟,何处接云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篷莱清浅,几回山脚异云涛,仿佛见金龟。”南宋诗人辛弃疾也写道:“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篷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诗人风趣地说要想成仙得道,何远求山东篷莱,眼前就有人间仙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夷之“仙”,人文景观丰富,名垂千古,历史上道家称为第十六洞天。道书载:“学仙者,当在天台(浙江)注名,武夷(福建)换骨”。所以武夷山各峰岩都有羽士修真坐化之处。而且自汉封禅武夷山以来,历代皇帝都有册封武夷山,如唐天宝七年(743)封武夷山为“天下名山”。南唐保大四年(943),封“武夷观”为“会仙观”,广建殿宇。五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引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为“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洞”。宋绍圣二年,(1095)因求雨有应,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并颁旨:“本山护阴,樵采张捕,违者所司按法施行”。道家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止止庵修炼成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圣祖御书“学达胜天”额赐宋儒朱熹创建的紫阳书院。武夷山走出了一位中国文化巨匠,儒学泰斗,诞生了一部震古烁今的不朽学说——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之大成的理学(即闽学)。无疑,朱熹及其学说,是武夷山巍然高耸的魂魄——武夷之魂。

(四)

 武夷山地灵人杰,名山招贤士,胜水育圣人。历代名人墨客云集,武夷倡学之风长盛不衰。崇安(今武夷山市)历史上称“斯文在此,闽邦邹鲁”。武夷山有“道南理窟”之荣。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杨时、胡安国、朱熹、陆游、辛弃疾、蔡元定、游九言、真德秀等人都先后来武夷山修筑书庐,聚徒讲学,倡道于东南;元代杜本、陈普、詹光祖、萨都刺;明代的徐霞客、戚继光、刘伯温、陈省、王阳明;清代袁枚等人,或是聚徒讲学,或是纵览山水,留下许多赞美武夷绚丽的景色的诗文词赋和摩崖石刻不计其数。仅《武夷山志》中就记录53位诗人的诗词1400余道,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记叙武夷山水胜境,文物古迹,神话传说的风俗民情的游记、散文等。山中现存的摩石刻有400多处,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刻于岩崖上,组成神奇的“万丈丹青”。琳琅满目,不胜观览。

“闽境名山,武夷为尊”。古代以“碧水丹山”而闻名于世的武夷山风景区;近代曾渐渐地销声匿迹,与世隔绝。新中国成立后,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因素,使武夷山一直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山村姑。

 现代诗人郁达夫《题武夷》诗云:“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必竟小家容。”

 1979年,对外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武夷山重重的山门,撩去了蒙闭武夷山的神秘面纱,露出了“玉骨冰肌处女容”,引起了中外游客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到武夷山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多,每年平均以22.7%的速度递增。据1988年统计中外游人496000人次,其中境外20000人次,二十一世纪初可达100万人次。对主要景区的景点,按规划进行开发,已经修复了历史上有记载的亭、台、楼、阁、山庄、山房、别墅28处。新开辟的山北佳景胜地及五夫、曹墩、下梅的民俗景点。对宋、元、明、清遗留的摩崖石刻400多处。进行清理恢复,新植各类名贵树木32万株。加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保护和开发森林旅游,保证武夷山“青山永存,绿水长流”。改善了旅游的交通、接待、游览、购物的设施;开发了武夷山度假区;开辟了武夷至上海、福州、港澳航线;横南铁路北上路线,贯通全国以及景区的游览线路。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武夷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著称于世,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蕴存着根深带固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悠久而独特的茶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1994年9月3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4枚邮票,分别以九曲溪、玉女峰、挂墩、黄岗山中山草甸,登上“国家名片”。

 武夷山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共处,共同创造了这一锦绣篇章。

 公元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正式批准通过中国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登上世界旅游之“大堂”。世界之交,武夷山这祖国东南的“绿宝石”,迎来更辉煌的二十一世纪。

 世遗评估专家英洛史先生称赞:“武夷山是中国人永久性象征。”成为世界遗产地的中国武夷山,今后更应责无旁贷地不断增强保护管理力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们国家,赋予武夷人的职责。“武夷山属于世界,全人类同有共享”!

 

历尽桑田海水家乡风光独好,

游遍天南地北武夷山水最娇。

 

 

 

 

  

 

返回首页 | 关于国旅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网上预订 | 交通指南

©2000-2008 版权所有 武夷山中国国际旅行社 www.513cits.com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观景路35号   邮编:35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