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志
大红袍
阳精丹露育奇丹
红袍名丛壁上观
品茗犹因岩韵醉
世间绝品美名传
大红袍:武夷山著名的茶树名丛,武夷岩茶王者,是中国乌龙茶类的奇葩。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的菜茶树种植物学家命名为(武夷变种),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椭圆型,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叶毫。在早春茶芽萌发时,幼叶呈紫红色。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如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就是大红袍之名由来。
大红袍茶树立地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候变动不大,更巧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随水流落而来的还有藓苔类的有机物,肥活土地,使得大红袍茶树,天赋不凡,得天独厚。来自“天产”的武夷菜茶,树丛并不高大,然而所采鲜叶精制的“武夷山大红袍”其香特异,特浓,特永七泡有余香,冠于其他名丛,十分名贵。正如唐代诗人李白诗云:“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1723年左右乾隆尝过武夷茶,留下咏茶诗篇,乃武夷山接笋峰头接笋茶,大红袍发现较晚。最早的文字记载,1839年郑光祖《一班录杂述》云:“若闽地产红袍(品牌)、建旗(品牌),19世纪50年代末盛行于世”。明末清初武夷茶业复兴以来,名丛受文人墨客的赞誉,好事者之渲染,给大红袍披上神秘色彩,令世人为之倾倒,纷纷慕名而来,一暏芳容为快!能品尝到大红袍只有帝王将相,而游人长期以来只能观其形,难以尝其味,这就使大红袍越发神奇,身价万倍,成为武夷岩茶的稀世珍宝。
大红袍的文字记载在铁罗汉、白鸡冠、半天鹞之后,属五大名丛后起之秀,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当代茶王吴觉农、茶叶专家陈书省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等上世纪五十年代访天心寺,僧云:“该树以嫩芽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比较可靠,但对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 年)诗:“如大红袍,其上吕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水帘洞一处,产一市斤半价银元96元”。九龙窠刻石命名的大红袍,是1927年天心寺僧山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有人在报刊披露:该树实为名丛奇丹、(林馥《武夷岩茶的制造与运销》。由于有县官的刻题,便当作大红袍名丛真本予以保护。2002年3月,获得国家质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认证,武夷岩茶名丛大红袍有“身份证”。以奇丹为大红袍母本茶树,现仅有六株,按名丛要求精心制作的大红袍茶品,由人民政府保管,作为政府馈赠礼品以及招待贵宾、国内外元首之名茶。同时于1998年在武夷岩茶节上以母本大红袍壹罐20克拍得15.68万元及2002年在广州以20克拍卖18万元,作为母本大红袍确为稀世珍品。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著名品牌。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采自大红袍或由菜茶茶性遗传培植的岩茶名丛精制而成。其外形条索紧结,其内质香气锐、浓长或幽、清远,岩韵明显、醇厚,回味甘爽,杯底有余香。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外形壮实稍扭曲,带宝色或油润。成品是武夷岩茶著名品牌,是中国名茶的奇葩,制造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工艺精制而成,色泽绿褐带黄色或油润整齐度匀整,冲泡后汤色澄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且有明显的“绿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它的香气馥郁香高而持久,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岩韵”明显的武夷岩茶共有的特征。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上九次,仍能感到原茶具有岩花香味,品饮大红袍茶时,必须按武夷岩茶冲泡法(功夫茶法),小壶小杯,细啜慢品尝,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巅的韵味,领略武夷岩茶的个中三昧。
大红袍的品质有着武夷茶内质共性,所以凡用无性系繁殖培育出武夷名枞的特有性质,加之精湛独到的工艺,就可达到大红袍的品质标准。2001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武夷山大红袍”商标和注册。在市场流通的武夷山大红袍,有武夷山大红袍注册商标者,无庸置疑为质优的大红袍商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