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玉晔
认识武夷是从邵武下火车后的那个夜晚开始的。有些疲惫的身体随着面包车在漆黑的山路上总也不停地弯来弯去,心中既有些紧张,又有点好奇。知道自己已经在武夷山的怀抱中了,可是除了山上气温越来越冷,其他什么也感觉不到。等车子终于开到目的地,进入宾馆的大厅,巨大的原木树根制作的茶桌凳充满诱惑地随意摆放在那里,我便立即感觉到武夷山的味道了,那便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的沁人心脾、引人遐思的清香。
我对饮茶本无特别的爱好,主要是怕苦,而且也缺少一份品茶的耐心。但在武夷山的几天,却不知不觉被这里一种特别浓郁的茶香和爱茶的氛围所吸引,竟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品茶。
在武夷山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从奇形怪状的原木原状桌椅凳、精致美观如同艺术品的茶壶,到小巧而玲珑剔透的茶杯,让人感觉茶不仅是这里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更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在山上数日,白天忙着看风景,晚上也不想闲着,就跑到宾馆附近的大街上闲逛。在这里,所谓大街,就是土特产和民间工艺商业街,街上所有的房屋都是店铺,而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出售各种品牌的茶叶。什么“大红袍”、“肉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等,光听名字,很难想象它们都不过是武夷乌龙茶中的某个品种。我有些好奇,就跑到店铺中装做鉴赏的样子,主人这时便会盛情地邀请我入座,一边向我详细介绍各个品种的特点,一边冲上一壶热腾腾的香茶,我们天南海北地聊天,主人倒也不着急卖茶,只是一杯杯地续满小小的茶杯。他们仿佛不是商人,却成了武夷乌龙茶文化的传播者。
而在武夷印象最深的一次品茶,是那天跟随大家一起朝圣般地去看过世间仅有的六株“大红袍”茶树之后。“大红袍”号称“茶王”,据导游介绍已有300多年历史,它们生长在武夷所特有的红色岩石上的悬崖峭壁处,像特意布置在一大片岩石中的一处别致的盆景。因为武夷多山,山上多石,而石上还能孕育出矿物质蕴含丰富的茶叶来,所以这里产的茶以“岩茶”为名而享誉中外。据说这6株“大红袍”母茶树产量极少,每年只有几百克,常人难于享受,历史上曾经有20克拍卖过15.68万元的天价。观赏了“茶王”的芳容,我还在想象着茶杯中的“大红袍”应该是什么滋味,当天晚上善解人意的导游便安排我们来到这里最有名的“御茶园”品茶。
御茶园始建于元朝,从这里可见武夷岩茶历史的悠久和早负盛名。至今这里仍保留着当初的“呼来泉”和“通仙井”。依然是原木形状的茶桌和茶凳,身穿旗袍、古典而雅致的茶艺师们早已捧壶相待。如若不是茶室里还有专门的茶艺表演舞台,我还真弄不清楚,原来小小一杯不及一口的功夫茶还有如此多的讲究和工序。
欣赏茶艺师的表演,与其说观赏茶艺,还不如说欣赏一支高雅的艺术化的舞蹈,或者说亲历一个神圣的膜拜仪式。当轻缓的古典音乐响起,茶艺师随着音乐的节拍,一招一式地焚香,展示茶叶,从罐中取茶,一扬一顿地向壶中注入沸水……整个过程下来,有接近30个步骤,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游龙戏水”……这哪里是在喝茶,分明就是表演。可是说来也怪,在茶艺师们那样郑重其事、那样怀着无限崇拜、那样优美地一番表演之际,我的心绪却异常地平静安宁了,轻轻地捧起小茶杯,像茶艺师介绍的那样,先放在鼻下闻一闻,果然有一种淡淡的清香;然后再小啜一口,并不急于吞咽,而在舌间回流两次,起初也还有苦涩,可是过会儿再回味,一股从未品尝过的甘甜从喉舌间漫延开来,我又接着喝第二口、第三口……想起《红楼梦》中妙玉的饮茶论:“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则为牛饮。”看来我以往的喝茶,只不过是在解渴和牛饮而已。而今只有在武夷山上,在武夷的丹山碧水之间,在武夷家家户户以茶待客的环境之中,我才终于体会到茶并非只有解渴的功能。
被武夷的茶所吸引,回武汉时居然不辞辛劳地从武夷山上背回一整套的功夫茶具。常于心烦气躁时盘坐在地板上,焚一炷香,放一曲古典音乐,沏一壶武夷的岩茶,一小杯一小杯地细酌慢品,微微苦涩的清香在舌齿间悠悠流转。深思遐想,飘逸雅致的韵味以一种澄净平淡的方式,很快散化掉心中的浮躁和郁闷。现在终于明白,品茶其实不是喝茶,更多地是体验一种宁静致远的思绪,调整好一种状态。第二天上班时,依旧还是硕大的茶杯“牛饮”。
----------------------------------------------
网络实名: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
通用网址: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在线 www.wystea.com
2007-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