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茶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茶叶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全球化经营的矛盾。茶业现代化及其全球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1)茶业的产、供、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3)建立在全球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创新。(4)全球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职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我国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茶叶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以北京马连道为例,销售量最大的,一年也最多不过200万元,最少的只有4、5万。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我国茶业现存的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存在,致使我国茶业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
(三)由于缺乏全球化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我国茶业全球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全球化经营挑战与实现我国茶业全球化。要应对全球化经营挑战推动我国茶业全球化经营,必须要以全球化经营主体为依托,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我国茶业全球化竞争力最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经营主体的规模及其对全球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全球化经营主体并不存在。有能力从事出口的大都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没有相应政策,不具备实力。全球化经营的人才缺乏。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全球化。
(四)中国茶业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国茶业产业化、现代化及全球化经营的需要。我国茶业全球化缺乏平台。主要表现在:(1)无通道。(2)无平台。(3)无服务产业。(4)无人才。(6)无政策。国外茶商不知道中国有什么,国内茶商不知道海外需要什么。有订单的没有货源,有货源的没有订单。想出口又不知道如何办理具体手续。在国内从事经营的茶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企业发展找不到权威性服务机构提供有效咨询;目前低水平服务不能满足茶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不能经常化专业化。要推动中国茶业的全球化,必须搭建全球化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流,物流和服务体系,实现茶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原因分析:
(一)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我国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1)难以形成规模。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国有茶厂6.7万家,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又是手工作业,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某一个或某几个茶品种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困难的。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t。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小生产规模阻碍着科技的引进和创新。(2)低集约化程度影响我国茶业综合竞争力。如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3)低社会化程度制约了我国茶业的产业化进程。日本虽以农户经营为主,但组织化程度高,由农协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我国茶叶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是根据其自身的销售规模来确定,根本无需要通过现代经营方式来经营。这就是中国茶业产、供、销没有明确分工或分工不细,或者根本没有大的行业分工的根本原因。
(二)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服务体系不健全,全球化经营平台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服务组织少。现有服务组织有效服务少,服务能力弱。目前,我国茶业服务方式以兼业为,自我服务为主。我国茶业小农生产方式的存在,一方面,茶业服务组织及其活动缺乏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茶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又反过来影响着茶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三)茶叶批发市场现存的管理体制是决定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功能进而决定其交易方式的主要原因。现存的交易方式影响着我国茶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主要体现在:(1)产品质量不能控制,经营主体不能监控。目前,我国茶叶批发市场管理体制是以经营场地租赁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营场地租赁制是基本的市场准入制度。你交钱,我给房。(2)交易成本高损害了茶行业的利益。由于从事生产的茶农越来越多,都愿意在批发市场设立销售点,批发市场门脸有限,租金上涨,由此带动和促进社会资本纷纷投资茶叶批发市场的建设。茶商由于经营品种有限,真正能赚钱的极少。为了生存,只能欠债经营,茶叶诚信经营越来越难。(3)交易功能难以发挥。交易行为少。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实际上演变成了茶叶零售市场。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但批发市场之间其实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又是茶农租赁经营,很难形成全国性市场或全球性市场,因此,对一个具体的茶叶企业来说,其市场规模很小。这就是我国茶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难形成的原因。(4)市场难以有效监管。从本质来看,茶叶批发市场的投资人、管理者从事的是房地产门店经营,根本不懂也不关心茶叶发展。
(四)现存的茶叶政策不利用我国茶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进出口政策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全球化经营主体的形成。我国茶叶出口配额长期实行的是政府管制。而出口指标主要分配给了一些传统的国营企业或地方国营集体企业,或所谓地方茶叶龙头企业。一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确很难有配额。往往是,有海外客户而没有配额,有配额确没有市场。(2)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的存在主体歧视不用于茶产业化。扶持主体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基地,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传统,轻创新;重茶叶,轻茶业。(3)税收政策不合理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税收过重,税负不公。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私营企业实行包干征收,国营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至少相差5%。在当前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微利时代,私营企业足以用税收的因素置国营企业于死地。我国茶叶税多且重。特产税7%+16%,增值税17%比世界上税收最高的阿根廷还高1.5倍,斯里兰卡、肯尼、日本则是免税的。市场管理混乱没有政策依据。价格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花茶有“一压复提”工艺的创造。有的茶农为了赚钱,在茶中掺黄泥、面粉、食盐;“猴王”是我国茶叶的知名吕牌,假冒产品达10万担,与正宗产品销量相当,价值1亿多元,国家损失每年几千万元。在市场上,茶叶价格因实行随行就市,同等质量的散茶价格可能相差几倍。市场、商场只顾出租店面、柜台,对质量、价格、打假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缺乏有效手段。(4)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全球竞争力。我国茶业科技投入少、投资不足造成的创新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国茶业全球竞争力。
(五)茶业产业化弱,全球化经营主体少决定着我国茶业的全球地位和竞争力。茶业综合竞争力和全球地位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是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力;三是行业综合服务和支持体系的健全程度及服务功能。我国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如果我国目前经营主体的本土性得不到改变,现代服务体系不能形成并发挥其功能,要快速提升我国茶业的全球竞争力是不可能的。
2004年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