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天福教授在编写有关茶叶的专著。
从今年八月开始,由中国茶业学会与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介绍中国茶业界泰斗张天福的茶业人生长篇电视纪录片,片名为《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如今,这部长篇电视纪录片正在风风火火拍摄中。为此,记者专程访问了这位年近百岁名闻遐迩的茶界大师。
名医世家,立志茶业
张天福教授今年九十五岁,身材高大,慈祥和蔼,一派学者风范。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于一九一0年出生于上海一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是当时闻名上海滩的内外科专家,母亲刘贞清精于妇产科。也许是留恋故土的原因,一九一一年,张天福的父亲带着全家三口从上海迁回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从此,张天福就在福州渡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
张天福从小聪颖过人,在校成绩优良,深得老师的喜爱。在他中学时代,他已是一位热血青年。当时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七尺男儿,爱国意识时时在年青的张天福心中激荡。因此,他在中学时代就求教于万籁声等多位著名武术家,练习南拳北腿、刀枪剑戟,并投身于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等活动中去。
中学毕业后,作为父母,当然是希望张天福能继承他们的事业,攻读医学,将来成为一名医生。而张天福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同时他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决心报考农校,为振兴祖国茶业出力。一九二九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一九三二年,他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选择了茶业作为人生第一目标,从此,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三十年代初,张老曾漂洋过海东渡日本和台湾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有关茶的资料,写出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一九三五年,在取得福建省建设厅和教育厅支持的情况下,张天福在福建著名茶区闽东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并由他任校长兼任场长,首开了福建茶叶科研与教育的先河。现在茶叶改良场已发展成为福建省茶叶科研的最高机构,当年的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已成为闽东农业人才的摇篮,台湾茶界泰斗呈振铎、林复等都是当年福安农校的首届学生。
茶场创办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他更着力于制茶机械的研究,并根据福建省茶区的制茶条件,研制出木质结构的小型揉茶机,开创了福建省机械制茶的历史。
一九四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闽北崇安(现武夷山市)联合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经过他艰辛的努力,示范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一九四二年,被改办成为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
茶业人生
一九五七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在此后二十三年漫长的逆境中,他仍坚持在茶叶岗位上,如花的足迹刻印在八闽茶区。从而,使他的茶叶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直至一九八0年在政府落实政策中,张天福获得平反时,他已是七十古稀的老人了。他没有怨言,也没有想从此在家安享天年,而是继续为中国茶叶的发展奔波。同年,他接受福建省科委下达的重点攻关课题是:乌龙茶做青工艺设备研究。张天福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工作过的茶叶改良场(现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闽南安溪县是名闻海内外的乌龙茶故乡,尤其是“铁观音”等珍茗在海内外几乎是无人不知。乌龙茶的制作工序有十多道,其中做青工艺至关重要。但因长期以来,没有机械化生产,做青只能“靠天吃饭”。张天福经过八年的攻关,他从闽东转战闽南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进行课题试验,一九八二年,他终于研制出做青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工艺,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做青艺术,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提高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茶特色的《乌龙茶》专著,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张老的一生几乎在茶中度过,他以茶为生,对茶情有独钟。他精于茶道,更精于茶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茶鉴评会主审。凡评审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
今年高龄九十五岁的张天福,仍然容光焕发,身体健壮,这正得益于他的茶叶人生。他说,“茶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
信息来源:福建新闻网
----------------------------------------------
网络实名: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
通用网址: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在线 www.wyste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