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王传奇
|
武夷山是乌龙茶故乡,而九龙窠的绝品茶--大红袍,则是顶着光环的圣物,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茗。 武夷茶被誉为茶中珍品,而大红袍更是荣膺"茶王"称号,享至高之誉。在旧中国只有皇帝才可享用,以致派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传得最广的要算《大红袍茶名的由来》。其故事梗概:古时有一秀才晋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天心寺僧见状,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壁所产的茶叶。茶喝下去,果见奇效,秀才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灵敏。大比之期,高中状元。不久,他回天心寺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惶惶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斗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龙颜大悦,命状元前往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自已的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风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由此得名。此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古今文人墨客呤诗作赋以赞之。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能治百病"等等。还传当时由于艰于上崖,寺僧则训猴采之;又传大红袍茶能自顾安身,有窍之者,即行腹痛,非弃之不能愈,等等。
其实,大红袍是"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乃是一特殊名丛。其树干较粗,分枝颇盛,叶深绿色,叶缘向上伸展,光滑发亮;香高味醇,岩韵极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品种先天优良,生长环境独特,制作工艺精湛。大红袍原栽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现今人们却以九龙窠悬崖之上的那6株为正宗,据载它们的树龄已逾340多年。民国年间,县长吴石仙走马上任后,命人凿石为阶,以方便上下,并勒有"大红袍"三字显之。谁知不消几天,茶的叶子被人采去不少,寺僧惊恐,星夜禀报,吴县长急命人将石阶凿平,才使大红袍免遭劫难。因此管理、采茶之时,只得靠扶梯上去,岌岌可危。
大红袍原系天心寺庙所有。新中国成立后,仍由天心寺僧管理,政府派解放军管护,后转给当地农场。三十多年来,场领导派可靠工人专门看守,并施以科学管理。
五十年代初,大红袍成品茶曾寄给北京毛主席,但中央不要"地贡",将此茶退给福建省委。毛主席拒贡,省领导哪敢受用,又将此茶转给县里,待重要客人来时,才拿出小量泡品。八十年代初,省委书记项南陪同中央领导同志到崇安县,县委书记叫我专程到综合家场向罗场长领出一小罐20克的大红袍。我如奉珍宝,生怕丢失,交差后才如释重负。此次虽然担心一场,却也有所收益。待领导品饮后,我们也过一下"茶瘾",并以此而自豪。有位小青年由于饮得太多,引起"醉茶",被办公室人员引为笑柄。老人诫之:"此乃圣品,不可贪之。" 在茶科所科技人员陈德华、陈思齐、刘峰、王国兴、徐茂兴等的反复实验下,八十年代初,大红袍终于繁育成功。1994年12月经福建省科委鉴定,认为其保持了原种的优良特征。品质与原株相当,尔后逐渐有小批量上市。"茶王"免除了断后之忧,引起茶界瞩目、赞赏,称之为功德无量之举。奇怪的是某外省茶科所移苗栽种,虽有成活,却无优势遗传,只能等同一般茶叶。人们谓之是"立志守节,不从二山,君子人也。"大红袍的上市,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争相购买,经济效益颇佳。新加坡客人王先生地茶科所品饮后,超然欲仙,一口气买下几千盒带回狮城。
如今所说的"茶王"指的是生于九龙窠岩壁的6株母树所产、年产量不上一斤的成品茶。其在1997年在香港拍卖会是以20克竟买价3万港元,1998年8月18日第五届岩茶节上拍卖时竟以15.68万元落槌,如此天价,令人膛目咋舌。至于所繁育的后代,其价则差之甚远。因此其母树所产之茶当为无价绝品。 (完)2003年11月27日
|
|
相关文摘:
□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武夷岩茶节隆重举行!
□武夷山获“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茶叶图片专辑
□武夷岩茶之茶德和无我茶会之无我
□茶树喷施锌肥效果初报
□武夷岩茶品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