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友(作者简介:张锡友,男,1973年出生,农艺师)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354300)
星村镇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和“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地处武夷山景区的中心地带,辖区之2/3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受污染的九曲溪水形成的独特小环境气候,铸就了星村所产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茶叶是星村镇的主导产业,武夷岩茶是该镇独一无二的传统宝贵遗产。全镇现有茶园面积265万hm²,大小茶叶厂家1000多家(其中规模在10吨以上的就有46家)。全镇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近万人。年产武夷岩茶2500吨,产值近60000万元。所产茶叶销往本省云宵、广东、上海、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前景看好。
我镇大部分生产茶园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建立起来的,许多茶园道路沟渠设计不合理,茶园平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茶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造成茶园管理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不高,难于跟上产业升级、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现将高效生态茶园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茶园基地的选择与规划
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018-2001。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充分发挥茶树良种优势。园地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水沟、道路合理布局;等高梯层,面宽合理;全面深垦,重施基肥,合理密植,良种壮苗,适时条栽。茶叶生产应向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发展。茶园道路分主干道和生产道。主干道水泥路2.5—3.5m、生产道宽1.2m(用水泥预制板或现浇水泥);并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以常绿树(桂花树)为主。茶园周边植树造林要求做到“头戴帽、中间留腰带、脚穿鞋”的原则。
2 茶园排灌系统建设
2.1 排水系统 建好路边沟(现浇水泥或梯形槽)。水沟要分主沟和支沟,主沟和支沟要连接,以保证茶地不积水和利于排洪为准。
2.2 喷灌系统 在有条件的茶园基地建设喷灌系统,通过喷灌系统建设。既可以提高茶园的抗旱能力、又能提高茶叶的品质、产量,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2.3 茶园建设蓄水池 在茶园园地内侧、周围空旷地和田林交界处建设蓄水池(现浇水泥)。通过茶园蓄水池建设极大方便茶园病虫害防治,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
3 新茶园的开垦定植
3.1 平缓地开垦要求 种植沟行距1.6—2M,沟深宽40*40cm以上。
3.2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建园要求 修建等高梯层,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8m,梯壁高度一般不超过1.6m。
3.3 定植前先施基肥、再回土 基肥深施30—40CM,667M施有机肥,如菜饼、茶叶专业有机肥等150—200kg、磷肥50—100kg。
3.4 选择壮苗 苗高25cm以上,丛植2-3株,丛距为25-30cm,667hm²植2000—3000株苗。
3.5 定植时间 以秋末至次年雨水以前为宜。
4 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又具较强抗病虫性的品种,早、中、迟芽种比例相近进行合理搭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品种多样化、良种化,又要考虑初制加工等生产的合理协调。
5 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适时合理耕作,采用土壤覆盖、耕作除草、测土施肥、套种绿肥等一系列土壤管理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茶园施肥以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和生物有机肥为主,对无机肥(化肥)进行限量使用。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饼肥或茶叶专用有机肥100-150kg,过钙50-100kg,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也可根据茶树生长状况,进行叶面追肥,但在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6 间、套种绿肥及茶梗的回填利用
在幼龄茶园,间、套种豆科绿肥,不宜套种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或相同病虫害的作物。间、套种绿肥可增强茶园的保水能力;为天敌助迁,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提高茶园生态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充分发挥群落的自我调控功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
在春季草生长前将茶梗粉碎发酵施于茶行之间。茶梗回填不仅可增加茶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茶梗回填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防止茶园土壤的板结硬化,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利于茶树的健康成长,促进茶园微生物及天敌的繁育,还可能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尤其是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茶园生态稳定,避免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
7 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通过应用生物农药、天敌、物理防治、茶园耕作、定期采摘和修剪等技术,建立适应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此外,通过设立病虫害测报点,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指导茶农准确及时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7.1 农业防治 清除茶园病株、残叶、以及田间杂草、进行堆沤处理或集中进行焚毁,减少田间病原和虫源;及时采摘,不仅是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防除病虫。
7.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既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天敌、作物以及其他有益生物基本无害,也不会使病虫产生抗性。具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如利用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来防治害虫。
7.3 物理防治 利用性诱剂和黄色诱虫板相结合的诱杀技术可大量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利用灯光诱杀鳞翅目害虫。
7.4 农药防治 选择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农药;适时防治;混用、轮用农药,以提高用药效果,防止病虫害产生抗性;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