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菜茶(奇种)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原主要分布岩茶产区(现仅少量种植,名枞,单枞例外)及桐木红茶产区。性状差异大,一般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或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或稍上斜着生,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深浅不一,叶面隆起不同。叶缘平或微波,叶尖钝而渐尖,叶齿较锐密,叶质不尽相似,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0g,花冠直径3.8cm左右,花瓣6-7瓣,子房茸毛较多,花柱3裂,结实性较强。开采期2-3天,迟芽在五月底,产量中偏低,抗旱、抗寒性强。
水仙,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三倍体。茶区均有栽培有近两百年历史。原生地建阳市小湖乡大湖村。植株高大,可达3.5m以上,树型半开张,主干显,分枝稀,叶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和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肉厚,质硬脆。
水仙-色泽、香气、滋味因种植土壤质地不同而不同,是武夷茶区优良的传统品种。选择深厚的土地种植,宜大穴种植,适时定剪以提高发芽密度。
水仙-芽叶淡绿,茸毛多节间较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12g,花冠直径3.7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三裂,属多花少果,结果多单粒且小。茶籽播种性状与母树有所区别,但外形较一致。育芽能力强,发芽密度不高,持嫩性较强,产量高,采摘期在5月上旬,条索肥壮。
肉桂-武夷山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大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传原产武夷山马枕峰(慧苑亦有此树名),已有近百年栽培历史,是当家品种之一,所有肉桂品种的推广当时几乎都是从茶叶研究所提供苗穗发展起来。
肉桂-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是水平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叶身内折成瓦状,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花冠直径3.0cm,花瓣7瓣。花柱3裂。育芽能力强,发芽密,持嫩性中等。开采期在5月上旬偏后,产量高可达516斤/亩毛茶。
肉桂-制岩茶品质优,属高香品种,香气有蜜桃香、奶油香及桂片香三大类型,滋味浓郁辛锐,种植多年后,滋味渐转浓厚。抗旱,寒性强,成活率高、适栽区域广。种植不宜过密,采摘应以中小开面为准,以中开面为主,浅绿叶为好,浓绿深绿的叶色严重影响品质。
大红袍-武夷十大名枞之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1985年11月,御茶园开始无性繁植大红袍。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经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等做DNA检测,鉴定为纯种,产区所种大红袍没有出现混杂现象。
特征:植株中等大小,树高可达2.5米,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呈上斜着生,叶形椭园,叶色深绿是其特点,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纯尖,叶齿较深较锐,叶质较厚脆,嫩芽微紫红,茸毛尚多,节间短,梗较细也是大红袍特点之一。
白鸡冠-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于隐屏峰蝙蝠洞现巳枯死。(外鬼洞亦有现母树尚在).明代时最负盛名。新叶50天呈淡黄色,花冠直径3.3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白鸡冠-十大名枞之一。芽叶生育能力尚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发芽不整齐。开采期5月10日。产量中等,制作岩茶品质特殊,制优率不高。叶色黄亮,红边明显,香气有似橘皮香,滋味甘鲜,抗旱抗寒性强。茶苗前期生长较慢,采摘不宜偏嫩,宜采中开面。
半天腰-十大名枞之一。又名半天夭,半天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母树原产武夷山三花峰之第三峰的顶崖上。相传清末巳有此树,属马头自然村。1979年,整理中由茶研所给重点保护,是武夷山生长地点最险要的一株名枞。
半天腰-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质较厚脆。芽叶略呈红色。茸毛少。梗软细,花冠直径3.9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采期5月10日以后,制乌龙茶品质特殊。滋味醇,有似肉桂香,但制优率不高,不稳,有待深研。采摘宜中开面。
水金龟-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树产于牛栏坑和杜葛塞之半崖上,面积约2米2,三面有石块切成。清末巳有此茶名。2009年此树巳不在了。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3cm,7一8花瓣,子房茸毛多。
水金龟-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产量中等。采期5月上旬。制岩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似腊梅花香,滋味甘爽,制优率高,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
铁罗汉-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内鬼洞,竹窠亦有与此同名的树。1978年名枞调查时母树巳没有,现有少量扦插种植。植株高大,叶色深绿,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g,花瓣6一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三裂。采期四月中旬,
白瑞香-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原产慧苑岩,巳有100多年栽培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科学单位有引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
白瑞香-叶片长9.1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主脉粗显,叶脉沉,叶质较厚脆,叶缘平叶齿稍纯深密,叶尖纯尖。芽叶黄绿色或微紫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2cm,6/7瓣。柱头与雄蕊等长,3裂深。采期4月下旬。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浓厚似粽叶味,岩韵显。
白牡丹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母树原产武夷山马头岩水洞口。巳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巳有较大面积栽培。叶色绿,芽叶紫绿色。花冠直径4cm,花瓣7一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采期5月上旬。香气清幽似兰花。属清香型,滋味醇爽。
武夷金桂-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母树原产白岩莲花峰下。相传巳有近百年栽培。引种外地表现良好,生长势旺盛。叶色绿,叶面隆起,富光泽,叶缘平,叶身稍平背卷。叶尖圆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叶叶紫绿色。
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来整合
通过内心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岩)韵产生的的历程正是生理、物理、心理的过程。关于岩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
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即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
如苏东坡形容岩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的"骨"为何物?无人知晓。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完整,真实、自然。
一尘不到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六尘一一对应,这样从六根对六尘的摄授而形成的判别标准和意识,称为六识。茶道对人的构成,茶(岩)韵从生理学上的六根、物理学上的六尘和心理学上的六识来解析就基本清楚了。
根、尘、识三大类,如影随形,相互为用。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辩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这"人体的光合作用"让喜悦从身体中由内而外,饮茶让人喜悦,茶韵充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