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红茶是桐木山正山小种,发源地是武夷山星村乡桐木村。是一种烟熏条形茶,制作过程中以烟熏干燥,一般用松木燃烧,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并经过揉捻,使鲜叶发生发酵变质,绿叶变红。成品茶带有特殊的甜花香味,茶汤汤色偏红,滋味醇厚甘和。
武夷红茶名扬海外,仿制品蜂拥而至。为区别两者不同,原产地所产称为“正山小种”或“星村小种”,仿制品称为“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继小种红茶之后,工夫红茶兴起。
目前,中国红茶中较为著名的有武夷山星村小种(正山小种)、安徽祁红工夫红茶、云南滇红工夫红茶、广东英红工夫茶等。而武夷山星村小种是中国红茶的滥觞。
九曲仙境武夷丹霞
从福州到武夷,一路以山为伴,层层叠叠的群峰。途中,偶然见得郁郁葱葱的茶树,竞与山的绿、地的红叠成一幅雄奇的景象。听说,一个个小小的盆地出现,那就是武夷山市了。临界,想来,丹山碧水也就不远了。
山是叠峰翠,溪是九曲环。到武夷山,定要游一游九曲溪,乘一乘九曲泛舟。从码头最后一级石阶走下,溪面上排排竹筏,望不到边际。艄公渡人,竹筏依次离开,顺水飘然而去,甚是壮观。乘着古朴轻巧的竹筏顺水漂进丹山碧水之中,倒颇有些梦境。
“山涌千层青翡翠,溪遥万顷碧琉璃”的武夷主峰黄岗山便是九曲溪长流不息的源头。九曲之名取自九道溪弯,竹筏自九曲漂至一曲。宽宽窄窄的山谷中,水流是无声的,仿佛不在尘世一般,只想闭起眼,深深浅浅地独自感受,却又不舍这碧水丹山的风采。
溪中,平浅之处,溪底七彩卵石清晰可数,石间小鱼悠然穿梭。急滩之上,水波激涌,皎洁如雪,宛若盛开了一地的琼花。乘竹筏前,同行人曾给我一根竹棒,告诫我若有水蛇,便可挑去扔下溪中,然而,这时的我,想来,若真有水蛇,也不再,怕了。
两侧,大王峰直插云霄,巍峨耸立;玉女峰亭亭玉立,姿态娇媚;双乳峰形神兼具,栩栩如生;晒布岩如绸缎散落,宁 静致远……忽而峰回溪转,忽而开阔无边,忽而平缓悠悠,忽而激流拍岸。众多的岩石表面覆盖有深浅不一的苔藓、地衣,构成了青色、黑色、褐色的点染。山麓峰巅、岩隙壑嶂之处都生长着翠绿的植被。
偶见洁白的花儿依稀点缀在岩壁上,细瞧,竟是野百合,出落得这般安静,一尘不染。
漂至四曲,便是元朝“御茶园”,喊山台、通仙井均在园畔。据传,古时将“通仙井”称为“呼来泉”。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的官吏会同县丞等人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喊山仪式中,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茶发芽!茶发芽!”,这样的仪式,将茶树神话,也将茶视为一种崇拜的图腾。如今,御茶园已改为武夷岩茶研究所,进行对武夷茶的采摘、种植等研究工作,留有木造建筑供作烘焙、捡枝用。通仙井也已不见井水,井通体布满苔藓,杂草四处。
曲尽舟止,游兴未了。
这一程,饱览了武夷的溪光山色,瞻仰了武夷的文化古迹。人在舟中,舟在溪中,溪在壑中,而这一切,尽在画中。武夷人们常说的“看山不用杖而用舟”,想必即使是白发翁妪,仍可尽情游赏,遍览山水之美。
从一曲上岸,不需多久,便是武夷山著名的仿宋街——宋街,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古门楼,以朱熹纪念馆为龙头。街道上,青石为底,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古韵犹存。出口处立“宋街”牌坊。街口的老树似乎也有千百年之久。
出宋街,可见“武夷古代名人馆”,四方庭院,老树、古宅一体,仿佛衬得这庭院也一身墨气,庭院中的宋桂相传是朱熹亲手植种的桂树,它是武夷山景区最古的“宋桂”,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行走在武夷山间,无论是清澈如镜的九曲溪畔,还是巍然挺拔的奇峰怪岩上,随处可见深绿的卯形叶片、灰白的如铁枝干的岩茶树丛。茶农们利用岩凹、岩洼、石缝、石隙,沿边砌筑石栏,构筑成茶园。形成了一种“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景象,“武夷岩茶”也因此而得名。
武夷山地表因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而呈现赭红色,土壤富含腐殖质的酸性。这就是古书上所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地质,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然而,仅有这种地表土壤还是不够的,经纬度、海拔、气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是茶树生长的优良环境。
岩茶的生长除了这些自然环境条件之外,还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环境。深入茶园,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树,都种在坡崖中石块垒起的梯台或者狭长的峡谷问,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顶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园一样成片连畦。茶树的周围,一般都是悬崖峭壁,或者杂树野草,形成一种既有阳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这样,就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形成岩茶的特殊品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