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美丽与富庶同在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江宝章
郑升亮摄 |
武夷山,奇秀甲东南,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武夷山的环境保护如此之好,得益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一个面积达56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武夷山景区沿崇阳溪畔迤逦西行进入自然保护区,眼前千峰耸翠,万木葱茏,溪流淙淙,不绝于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保护区内有大小溪河150余条,是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的共同发源地,也是武夷山九曲溪的源头。正是有了自然保护区万顷林海的涵养,才有了长流不息、清如碧玉的九曲溪水。
全面禁伐后的出路在哪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的结合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全区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东南大陆最高峰。其核心区内拥有2.9万公顷原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早在19世纪初,武夷山便享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
自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内就不能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采伐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守护这片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制约了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和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3个行政村,常住居民2453人,周边几个县(市)紧靠保护区的村落还有居民1万多人。那里山高坡陡,几乎没有农田。历史上村民们主要依靠采伐木竹或种植加工茶叶为生。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内的林木全面禁止砍伐,区内居民收入急剧下降。眼看着保护区外原先与自己经济状况相差无几的乡亲日子过得越来越富庶,区内的村民和保护区管理者都开始坐不住了。
10%特色产业换取90%生态保护
“保护与发展,不仅是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世界自然保护区共同面临的难题。如果不能把保护区农村的经济搞上去,要保护好保护区内的资源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忠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在尽量不消耗少消耗资源的情况下增加保护区内村民的经济收入,既要保护,又要让老百姓满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保护区在国家和省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外围的试验区划出7249公顷作为毛竹种植区域,同时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广毛竹林丰产技术,指导农民种植。随着毛竹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毛竹的价格从原来一根5-6元上升到20元左右,农民腰包很快鼓了起来,仅桐木村就冒出了10多个百万富翁,老百姓家家受益。区内3个行政村均成为当时省明星村或市小康样板村。
武夷正山小种是武夷山风味独具的红茶品种。2002年初,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史及生态环境研究》课题组。经过3年努力,课题组以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证明:17、18世纪曾经风靡英伦三岛的武夷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其起源地正是保护区内桐木村。这项研究成果使正山小种红茶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再次回复到它在世界红茶界中的地位,同时带动了保护区内红茶种植加工业的复兴。短短几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恢复红茶种植面积8000多亩,区内茶青收购价年年翻番,桐木、坳头村村民仅茶叶一项就人均增收近千元。
“就这样,我们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换取了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有效地化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而且实现了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同步发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忠欣慰地说。
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走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山间的竹林格外粗壮翠绿。坳头村支书傅华标对记者说,这得益于保护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经营管理。保护区内生长的竹子长得又快又大,而且竹壁厚、韧性好、竹节长,比区外的的毛竹每根要多卖2-3元。今年保护区内可出产毛竹44.5万根、篙竹16.6万根,产值近千万元,成为区内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秋冬之交,是武夷山秋茶上市季节。通往武夷山保护区的林区山道上,来自广东、浙江以及福建当地的茶商络绎不绝。自从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重新焕发生机以后,村民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又能实现增收。2007年初,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所,并与坳头村民合资设立实验茶厂,共同开发红茶产业,当年茶青收购价从每斤几角钱提高到平均4元,今年更高达每斤15元左右。当记者来到坳头村时,村里几乎见不到行人。村支书傅华标说,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都上山采茶去了。
桐木村是传统的红茶生产基地。全村1500多人,今年红茶的产值可达3000万元,利润1200余万元。在桐木茶厂,30多岁的茶厂老板傅登明喜滋滋地拿出刚刚制作完成的新茶请客人品尝。他制作的“金骏眉”、“银骏眉”等正山小种红茶,一斤卖到上千元,一年纯收入达近百万元。村主任傅华兴说,当年村民从茶叶上人均收入即可达到8000元左右,他们还会去盗伐盗猎吗?
“一旦村民们从生态保护中真正尝到了甜头,保护生态行为就从政府的一方推动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要求和行动,盗伐偷猎的行为自然销声匿迹。”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邹新球说,“如今,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区初的92.11%上升到96.3%,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2.8%,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从武夷山景区沿崇阳溪畔迤逦西行进入自然保护区,眼前千峰耸翠,万木葱茏,溪流淙淙,不绝于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保护区内有大小溪河150余条,是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的共同发源地,也是武夷山九曲溪的源头。正是有了自然保护区万顷林海的涵养,才有了长流不息、清如碧玉的九曲溪水。
全面禁伐后的出路在哪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的结合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全区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东南大陆最高峰。其核心区内拥有2.9万公顷原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早在19世纪初,武夷山便享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
自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内就不能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采伐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守护这片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制约了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和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3个行政村,常住居民2453人,周边几个县(市)紧靠保护区的村落还有居民1万多人。那里山高坡陡,几乎没有农田。历史上村民们主要依靠采伐木竹或种植加工茶叶为生。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内的林木全面禁止砍伐,区内居民收入急剧下降。眼看着保护区外原先与自己经济状况相差无几的乡亲日子过得越来越富庶,区内的村民和保护区管理者都开始坐不住了。
10%特色产业换取90%生态保护
“保护与发展,不仅是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世界自然保护区共同面临的难题。如果不能把保护区农村的经济搞上去,要保护好保护区内的资源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忠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在尽量不消耗少消耗资源的情况下增加保护区内村民的经济收入,既要保护,又要让老百姓满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保护区在国家和省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外围的试验区划出7249公顷作为毛竹种植区域,同时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广毛竹林丰产技术,指导农民种植。随着毛竹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毛竹的价格从原来一根5-6元上升到20元左右,农民腰包很快鼓了起来,仅桐木村就冒出了10多个百万富翁,老百姓家家受益。区内3个行政村均成为当时省明星村或市小康样板村。
武夷正山小种是武夷山风味独具的红茶品种。2002年初,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史及生态环境研究》课题组。经过3年努力,课题组以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证明:17、18世纪曾经风靡英伦三岛的武夷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其起源地正是保护区内桐木村。这项研究成果使正山小种红茶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再次回复到它在世界红茶界中的地位,同时带动了保护区内红茶种植加工业的复兴。短短几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恢复红茶种植面积8000多亩,区内茶青收购价年年翻番,桐木、坳头村村民仅茶叶一项就人均增收近千元。
“就这样,我们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换取了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有效地化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而且实现了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同步发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忠欣慰地说。
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走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山间的竹林格外粗壮翠绿。坳头村支书傅华标对记者说,这得益于保护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经营管理。保护区内生长的竹子长得又快又大,而且竹壁厚、韧性好、竹节长,比区外的的毛竹每根要多卖2-3元。今年保护区内可出产毛竹44.5万根、篙竹16.6万根,产值近千万元,成为区内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秋冬之交,是武夷山秋茶上市季节。通往武夷山保护区的林区山道上,来自广东、浙江以及福建当地的茶商络绎不绝。自从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重新焕发生机以后,村民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又能实现增收。2007年初,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所,并与坳头村民合资设立实验茶厂,共同开发红茶产业,当年茶青收购价从每斤几角钱提高到平均4元,今年更高达每斤15元左右。当记者来到坳头村时,村里几乎见不到行人。村支书傅华标说,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都上山采茶去了。
桐木村是传统的红茶生产基地。全村1500多人,今年红茶的产值可达3000万元,利润1200余万元。在桐木茶厂,30多岁的茶厂老板傅登明喜滋滋地拿出刚刚制作完成的新茶请客人品尝。他制作的“金骏眉”、“银骏眉”等正山小种红茶,一斤卖到上千元,一年纯收入达近百万元。村主任傅华兴说,当年村民从茶叶上人均收入即可达到8000元左右,他们还会去盗伐盗猎吗?
“一旦村民们从生态保护中真正尝到了甜头,保护生态行为就从政府的一方推动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要求和行动,盗伐偷猎的行为自然销声匿迹。”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邹新球说,“如今,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区初的92.11%上升到96.3%,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2.8%,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