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真洞 武夷十三仙
巍巍的大王峰,拔地而起,如擎天巨柱,几立武夷东南。在峰巅绝顶处,东边的岩壁上,有一巨岩斜覆,形成一个宽深各数丈的天然石屋,幔亭宴后飞散的虹桥板,纵横交错地斜插在岩壑之中。这个迎着朝阳的石屋,叫升真洞,又叫仙蜕岩。
相传,秦时,有个叫魏王子骞的,在这里养性修真。所以,这峰在秦汉时,不叫大王峰,而叫做魏王峰。以后,又有张湛等十二人,访仙问道来到了武夷山。哪一年,武夷山大旱,他们十三人在龙潭上设坛求雨。他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魏王峰上紫云飘飘,控鹤仙人乘着仙鹤,徐徐降落在峰腰登仙石上。魏王子骞等十三人急忙迎向仙人,在禅岩岩顶修真坛上,拜见了鹤仙人。
控鹤仙人见魏王子骞等十三人仙姿道骨,气度不凡,寻仙问道如此专一虔态,认为他们都有仙家缘分。他就派何凤儿到天台取来仙界名册。控鹤仙人运转慧眼,阅览仙籍,片刻便弄清了十三人的来历。原来他们十三人都是上界仙人,在众仙聚会的仙宴中,他们狂喝滥饮,酒后口出狂言,得罪了黄元真人,才被贬谪到人间。仙册上还注有:他们在武夷同修炼八百年后,可以肿胎换骨,重返天庭,又成仙人。
于是,控鹤仙人就传授他们十三人九品丹书,指点他们在魏王峰升真洞修炼成仙,成了武夷十三仙。
武夷十三仙是:魏王子骞、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生、马鸣生和胡氏、李氏、鱼道超、鱼道远四个女仙。
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敕封魏王子骞为冲妙真人,孙绰为灵应真人,张湛为显应真人,刘景为嘉应真人,赵元奇为妙应真人,彭令昭为冲应真人,顾思远为静应真人,白石生为善应真人,马鸣生为惠应真人,胡氏仙为普应夫人,鱼道超为助应夫人,鱼道远为顺应夫人,李氏仙为慈应夫人。
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又加封魏王子骞为妙孚惠真君,其余孙绰等八人也加封为真君,胡氏仙等四女仙加封为元君。
十三仙之后,又有许多道士慕名到升真洞修炼,坐化在石屋中。升真洞内原有磁缸五口,缸上都有雷纹,缸内都盛有蜕骨。其中一口磁缸,放在石窑中,奇怪的是,窑口比缸小,不知缸是怎么放进去的。缸旁还有四只船棺,重叠在一起。一半搁在洞内,一半探出洞外。棺用整段圆木刳成船的形状,里面盛有20多函蜕骨。相传这些蜕骨,都是仙人白日飞升后遗留下来的,从而得名升真洞或仙蜕岩。
张仙洞和徐仙洞的神话
在大王峰南壁,有一洞穴,是汉代张垓坐化的地方,叫张仙岩,又叫张仙洞。
张垓,东汉候官人,有人说是晋初时到武夷山修炼,初到武夷时隐名埋姓。有人在草石拾到一块大木牌,牌上题写着他的姓名,才知道他名叫张垓。一天,他登上大王峰南壁的岩穴中坐化。他的母亲追到山下,大声呼叫他。他回过头来最后看他的母亲一眼,因而他的头向右歪扭。他的背上有六七个像金钱一样的白点,他的手有“杰”字。有一天,一个砍柴的人,看见他遗蜕旁的方石上,有一只金蟾蜍昂首望着仙蜕。于是人们相传,这金蟾蜍便是张垓的化身。因此又叫他张金蟾,这石就是叫金蟾石。
在大王峰的东壁,也有一个岩穴,是宋代徐熙春坐化的地方,叫徐仙岩。
徐熙春,宋代邵武人,宋熙宁年间在街市上卖酒。有一天,一个叫韦道人的,向他的婢女讨酒喝,婢女把酒给了他。徐熙春知道婢女把酒白送给道人喝后,把婢女打得遍体鳞伤。韦道人送给婢女百伤丸,马上治好了婢女的伤口。道人还教婢女制造百伤丸的方法。他制给婢女看,工把制丸剩下的水倒进井里。告诉她,以后制造百伤丸,一定杉这井的水,百伤丸支委会灵验。百伤丸可以医治百病,直到现在,这一药方还保存着。
徐熙春见道法高妙,也就想学仙求道。有一天,他梦见铁冠道人。他向铁冠道人作揖施礼,要向他学道。铁冠道人说:“你如果有心学道,到城南五峰院找我,我天亮时会到那里。”
第二天一早,徐熙春果然在五峰院见到了铁冠道人。道人说他姓蔡,居住在武夷。他送给徐熙春五花草。徐熙春食了五花草,从此不再食五谷。
后来,蔡道人约定时间与徐熙春在武夷会面。徐熙春按约到武夷,蔡道人已经先到了约定的地点。当时武夷溪中涨大水,水深得不能过渡,他就在金身寺修炼,以后坐化在大王峰东壁的岩穴中。
清代时,徐熙春的仙蜕还在,他的面容含笑,从耳孔望进去,只见皮内骨白的像雪,他的牙齿经历了数百年仍然不会脱落。
明万历已丑,武夷山大旱,把他的仙蜕从大王峰东壁迎下山的祷雨,在武夷宫建了木楼祀他,大楼倒圮后,才将徐熙春的仙蜕放在张仙洞,和张垓的仙蜕放在一起。
在复古洞成仙的金道士
复古洞在望鹤台岩际。宋时,道士白玉蟾曾经在那里炼丹,现在不家丹灶。元时,道士金志阳、余复婴曾栖居在这里。复古洞前建有复古庵,又叫彭山精舍。宋代和元代时,都是道士栖居的地方,明代嘉靖年间曾经重建庵院,以后废圮。
金志阳,自号野庵,永嘉人,从来不梳理头发,人们看他披头散发的,就叫他金蓬头。他先是在龙虎圣井山结庵居祝有病的人,到他那里求医。他马上给人果子、饼等供品,病人吃了这些供品,病没有不立刻好的。
有一年大旱,他站在井沿上,召唤龙。马上有龙从井中腾起,接着渐渐渐变小,跃入他的袖子中,这时他口中念念有词,念过偈语以后,将龙从袖子中放出来,天马上下雨。
以后到武夷,居住在一曲的复古洞和止止庵,大冷天不生炉子,大热天不摇扇子。至元年间,坐化在复古洞。10多天后,肤色仍然像活人一样。
邹录事尸解幔亭峰
相传秦时,皇太姥、武夷君、武夷十三仙在峰顶把五色朝霞化为锦布扎成彩亭,大会众仙并设宴招待武夷众乡人。这峰也就叫幔亭峰。
“幔亭招宴”被收录到著名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九十六《次清虚真人歌二章·其二》中:
“太子文学陆鸿渐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
在这则《武夷山记》中,太姥摇身变成了魏真人。这个魏真人,在西晋时投胎人间,成了司徒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名叫华存。以后她拜小有天清虚真人王褒为师,在晋咸和九年(334年)到场谷飞升成仙。在仙界,她被封为南岳夫人,称为紫虚元君,统辖衡山和天台山大霍洞天。
据宋代祝穆所记的《武夷山记》,幔亭招宴的时间是秦皇二年(公元前220年),大约500年后魏夫人才出世,当时她就附在太元夫人皇太姥身上来参加幔亭宴。可见神仙不比凡人,神仙有分身法,又可以附身、转世等等。不能像凡人那样验明正身。
这座幔亭峰,宋时,还尸解了一位神仙。
这个神仙只知道他姓邹,不知道他名叫什么,北宋名相赵下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县令任期满以后,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邹录事卖了田,把所得的百缗的钱,赠送给赵下做路费。赵直不肯接受。邹录事说:“田业已经卖了,失去了祖宗的田,卖田的钱又没有什么可添置的。”赵下查询以后,果然是这样,才接受了他的赠送。
赵下离任后,邹录事也就离开妻和子,到武夷山修炼。得道后,尸解在幔亭峰。
云虚词内的三女仙
幔亭峰峰北有换骨岩,道书上说:“学仙的人,要在天台注名、武夷换骨。换骨岩上有船棺和数函的蜕骨。相传庐山罗道人曾经在这里得到宝印元文。
唐天宝年间,有孔、庄、叶、三个妇女,从家乡会稽到武夷山访仙学道;栖居在魏王峰下。有一天,皇太姥降临武夷山,授给她们九转丹诀,指点她们到幔亭峰北寻觅修炼的地方。于是,她们在换骨岩云虚洞修炼,以后得道成仙,成为三皇元君。
云虚洞,在换骨岩北壁,洞府幽深、上下数层,长达10余丈。洞内有石径倾斜相通,石径断开的地方,古时用木头架起栈道连结。
洞中有木楼两间,上面不施片瓦。相传孔、庄、叶三女仙就居住在这里,因此叫仙女梳妆楼。
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武夷山大旱,孔、庄、叶三女仙化为三个道姑,把一个小葫芦授给农人江小三,教他用葫芦招来大雨,解除了旱情。江小三为了表达他的谢意,到云虚洞找三女仙,洞上金字朱牌题写着:“太素孔元君、太微庄元君、太妙叶元君。”
三女仙用胡麻饭招待江小三,告诉他她们成仙的经历。说完,送江小三下山。江小三回头再看时,不见了三女仙,只见三志巨石骈立。以后乡人便把换骨岩旁的这三石叫做三姑石。他们还在云虚洞中立了两专块石碑。
知微子得道毛竹洞
毛竹洞,在狮子峰下,蓝原涧东,相传是众仙游乐休憩的洞天。居住在蓝原涧的蓝原人,在砍柴时发现了这一洞天仙府,也常来这里与众仙游戏。宋游九言在《毛竹洞》中写道:
毛竹连云路欲迷,洞门深锁落花迟。
曾孙几度春风老,未了仙人一局棋。
以后,乡民中出了几个不肖了弟,对众仙轻慢无礼,惹得仙人生了气。一夜之间,石笋遍地,将前来嬉闹的不屑子弟刺得鲜血淋漓。几天后,洞天四周生满毛竹,枝干扶疏满洞垂,把洞天仙府深锁其中,蔽藏不许外人知。从此,村人“老尽曾孙更不来”。
毛竹洞,洞府幽深。洞外有挨人石,进洞要侧行贴着挨人石。这时,挨人石仿佛会摇摇晃晃地挨着入洞的人。初入时,小径曲折陡峭,走到一半,才稍微平坦,洞的右壁悬崖削立,崖上毛竹参天连云。
宋时,有知微子和王通栖居在毛竹洞。
知微子,樵阳人,有的人说他姓孙,不知道他名叫什么,只知道他写的一卷道书名叫《知微子》。
他曾经在武夷山彩药,居住在毛竹洞里,渴了喝山涧中的泉水,饿了就吃松果,以后得冲举术,成仙而去。
王通,永平人,在毛竹洞学道,能飞神御飞,呼招雷雨。宋治平三年(1066年)离开众人到黄柏山坐化。诏封洞明普静真人。
止止庵的两仙人
李陶真,宋时东京人,熙宁末(公元1077年)到武夷山修炼,隐居止止庵,他给人看的公文凭证却是唐开元时所给的,众人都笑话他。
他喜爱吹铁笛,嘹亮的笛声好像会穿云裂石。每逢年节,各道观道士设宴,他都去赴宴。酒足饭饱以后,回房歇息。这时,道观中的每一个房间都同时响起笛声,大家感到十分奇怪。以后他居住到建平里的通仙岩,有一天,他留下一首诗告别众人,诗中说:
毛竹森森自剪裁,裁吹一曲下琼台。
当途不遇知音者,指袖白云归去来。
众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笛声渐渐远了,却不知他到哪里去了。
黄咸中,东阳人,曾经到止止庵住宿,半夜,见到一个道人坐在石上呼叫着他的姓名,他走到道人身旁,道人告诉他说:“仙籍上有你的姓名,于是赠送他天书以及方寸铜印,并告诉他:“佩带这铜印,可以济世延年。”
当时彩云捧月,因此道人叫咸中改名叫庆云,并说:“过七十年以后再与你会面。”咸中问道人姓名,道人说:“东南子。”就腾空而去。
从此以后,黄咸中就抛开了家庭,到处游历访道,在洞空山栖居了20年,自号洞空子。
他晚年从洞空山回到武夷山,90年高龄才坐化。
许昔醉吟成仙诗
许昔,唐朝人。据他自己说,祖籍在高阳。他年轻时考进士,连连考不中。晚年时在王屋山学道,周游五岳名山洞府。他从峨嵋山经两京,又从芋襄、汴京到江淮茅山、天台山、四明仙都,还曾经栖居武夷山、霍桐山、罗浮山。
他在武夷山栖居时,曾在仙钓台旁的悬岩绝壁上题刻:
许昔自峨山寻偃月子到此
并题了这样一首诗:
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
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
他的笔迹龙飞凤舞,令人惊叹。有好事的人,追问他偃月子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使人无法听懂。又追问他的身世,他说:“我是天仙,在昆仑赴宴时失了礼仪,现在贬谪到人间。”于是众人都嘲笑他,把他当作疯子。
他也不理会村人的嘲笑,整天泡在酒坛旁,只顾喝酒。
有一年,春和景明,他头上插满了野花,手里也拜着一大束花,手舞足蹈地上酒楼喝得大醉,哼着歌,腾云而去。
仙钓台旁的那块石岩,自从他题诗以后,也就称为题诗岩,后人也纷纷在上面题刻。
清代诗人朱彝尊题了这样一首诗。
题诗客去已千霜,寂寞人间失酒狂。
我亦谪来香案吏,试携秃笔扫莓墙。
张湛乘云得道
上升峰在仙游岩左,又叫紫峰。相传武夷十三仙之一张湛在这里上升成仙,从而得名。
张湛在武夷山天柱峰修炼了800年。一天他跟往常一样,在明月西沉,晨曦初露时便到升真洞修炼丹诀。
突然,见到一团白云从远处飘飘而来,飘到近处,却是一匹白马。白马额宽身壮、四蹄生风,不是人间所有的。张湛觉得眼熟,却一睦记不起在哪里见过。
这时,一缕紫雾笼罩了白马,张湛豁然记起,800年前,这匹白马腾飞在紫气之中。它是武夷君的坐骑。
白马在张湛身旁转身、昂头、扬蹄,示意张湛跟它走。白马将张湛带到金井坑边一座尖耸童顶的山峰前,突然没了踪影。
这时,只见这座山峰峰巅上紫霞环绕,天风飒飒。云空之中,传来车马环佩的声音,接着,有青鸟在云天中飞舞。片刻间,眦雾充满了洞天。张湛感到身轻如燕,他不由自主地随着紫烟冉冉上升。
宋代天圣年间,浦城杨正臣担任南安尉,他托病辞去职务,到了武夷。
一天,有道人要来见他,送进来的贴子称张湛。杨正臣让道人在南园歇息。那里夜里,月亮照得满园像白天一样,道人潇洒地在园中漫步。突然,听到鹤叫声,两只仙鹤飞来把道人载去。大家这才领悟到,这张湛是武夷十三仙中的张湛。赶紧叫仆人把名帖找出来看,名帖已经化为一张白纸。
杜辖岩 草鞋仙传奇
草鞋仙,明代万历时的人,居住在武夷山杜辖岩,每天编草鞋到街市上卖。以后好几年不见他来卖草鞋,有人到他居住的地方,看见他尸体已经枯干了,于是大家商议安葬他,可怜他赤裸裸的,特意做了寿衣。给他穿衣时,见他肢体柔软,竟然可以扶起来坐着,大家都十分惊奇,于是凿石为龛来安置他。
清康熙年间,王适庵到悟峰,有事请和尚衍操,两人路过杜辖岩。看见草鞋仙衣服已经腐烂没有了,蜕身皮肉却完好的,头稍微低着,闭目跌坐,须发宛然。计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了。王适庵于是在石龛上镌刻了“歙西程艮初”五个字。
王广羽化水帘洞
王广,武夷山人,小时候,失足落入水中,突然有一个神僧将他挟着捞出来。明嘉靖年间,在武夷山水帘洞学道,十分专诚刻苦,遇到异人指点传授。他每当在路上走时,别人远远地看去,他有两个身子。他自己定了时间,沐浴净身,告别众人,端坐逝世。第二天,鼓子峰道人看见王广来,向他讨回所借的木鱼。他还给王广。却不知道王广昨天已经尸解。
武夷山中名道多
汪三宝、刘端阳归根复命南溟靖
在隐屏峰顶南下半壁的一个岩洞里,镌有“南溟靖”三字。这岩洞叫做南溟靖,俗称狐狸洞。
靖,是魏晋以来天师道所设祭神用的静室。到了南宋白玉蟾,才开始设靖庵作为教团的活动场所。
白玉蟾,道教南宗五始祖之一。在南宗五祖中,又数白玉蟾道徒最多,教团有一定的规模。白玉蟾并传内丹和雷法。“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药物,养神修性、修炼成仙。“雷法”,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除自然灾害。
神霄雷法则以金、木、水、火、土为五雷,称元神为人身使者、五脏之无为五将,按白玉蟾的说法即“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玄珠歌注》)也就是用气功来实现对内健身养性,长生不老,对外祈雨求晴、消灾治病的目的。白玉蟾,可称为我国的气功始祖之一。
“南溟靖”三个大字下还有一行小字。
大明隆庆戊辰秋章建昌新城端阳修
在这里创靖建的二个道士是汪三宝和刘端阳。汪三宝,江西贵溪人,字丽阳,号痴颐。从小修行,终身不娶。年轻时就离家遍游名山,善于诗文书画,著有《野怀散集》,明代诗人徐通、徐兴公兄弟俩对他的诗十分赞赏,称为“奇警可传”。汪三宝在《山居》中写道:
幔亭峰下寒云外,流水飞花送小舟。
认宿山房清不寐,紫箫吹彻月华高。
诗写得很清雅。刘端阳,建昌新城人,号古松。这两个道士到武夷来“寻根”。内丹神霄雷法祖师白玉蟾以武夷为家,武夷山与白玉蟾也就成了汪、刘的“仙根”。
汪、刘两道士在嘉靖年间(1545年前后)到武夷,便宿在止止庵,拜谒其祖师白玉蟾。汪三宝还写了《谒止止庵白真人祠》一诗:
杖履飘然海外来,平生踪迹遍崔嵬。
琪花瑶草随时采,紫府琼楼次地开。
丹灶尚遗元谷石,茅庵犹傍白云堆。
衷肠欲对虚灵诉,月冷空山猿鹤哀。
这两个道士要诉什么衷肠?用他俩的话说,也就是“复命”,就是在祖师栖息的武夷山羽化升天。
他俩选中了五曲的接笋峰,隐屏峰。接笋峰、隐屏峰下合上分,四面都是悬崖陡壁,奇险不可攀登。明代诗人张于垒称为“此峰为华山影子或谓奇险胜之。”
汪三宝攀藤登上接笋峰,见这峰人迹不到,正好修真炼形,就高兴地说:“此吾归根复命之所也。”二道士就在这里架设木梯建庵。嘉请三址五年(公元1556年)道庵建成,称元元道院。
道院称为“元元”,汪丽阳取号“三宝”,都来源于内丹神霄雷法的法语。《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记有神霄雷法祖师王文卿的“家话”:“于人身,使者乃元神也,程雍(雷将之一)乃元无元精也,五脏五无为五将也。”也就是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即自身三宝(精、无、神),五行(五脏之无)。“元元”来自“元无无精”,“三宝”也就是“精、无、神”了。
元元道院十分清雅。道院旁有石栏,栏中植兰万计,兰叶丛生如茭,四季花开不息,芬芳扑鼻,是建兰罕见的珍品。又在石池内种白莲,莲也是四季花叶长存。
元元道院建成的第二年,福建巡按樊献科与福建督学使君宗臣到隐屏峰巅拜访汪、刘两道士,将元元道院改称为怀仙馆,将道院左侧以岩石中凿出的清泉称为仙掌露,由宗臣书勒“仙掌露”三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两道士在道院后又建了仙弈亭,还请邹守益书额勒字石壁。
明朝廷的高官显宦频频来访,使刘端阳萌生“奏请靖额”的念头,于是在隆庆戊辰(公元1568年)勤石修靖,称南溟靖。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汪三宝脱形(死)后,遗蜕被裸葬在接笋峰定心亭后的小楼内,这座小楼称为栖霞所。这个岩穴因而又称痴颐窝。大约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刘端阳也脱形反真,藏蜕在南溟靖中。
汪三宝、刘端阳死后,怀仙馆由刘隐虚、廖东阳、吴中虚栖居。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姚身信游接笋后,又重建怀仙馆,改为清微真馆,馆年久倒圯,在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道士金象重建,改名隐屏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