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大文人张英在论及几处名茶时曾说:“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 茶之妙。此三种茶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 茶如名山,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以为岁寒之友……”(《聪训斋语》 卷一)。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他文才过人,为官正直,深得康熙赏识,誉其“有古大臣之风”。先后任编修、起居官、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华文殿大学士。“时制诰多出其手”。还任过《政治典训》、《渊鉴类函》、《一统志》总裁,自著有《周易衷论》。
民间还流传一则美谈: 张在京做官时,其老家与邻居发生宅基纠葛,写信给张,要他出面给当地官员以影响。他却回信,以诗委婉劝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其劝说,让地三尺,邻居颇为感动,也让三尺,形成一街。后人命之为“张英街”。
张英作为文人学士,深知品茶之道,他所论的三种均是当时著名之茶。
茶:历史名茶。产于今江苏宜兴和浙江常兴一带。以罗山介山所产为最。两山之间的平地也,故名茶,也写为山介茶。当时多以蒸青之法采制。
由于茶产于山之中,如隐士,所以张夫子将此茶比作名士,即“名望很高,却不入仕的名人”。
六安茶:历史名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一带,明代被列为贡品。六安茶为炒青绿茶,茶品为片形,故名六安瓜片,同时也有条形茶。
张夫子将六安茶比作野士,即山间散野文人。不知出自何缘。也可能是如张所说“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之故吧?
而张夫子把武夷茶比喻作:“高士”,即“志行高洁之士。”高士,通常也比作“高人”。这是对武夷茶的至高无上的褒奖。
武夷茶自古以来就被历代饮者视为佳茗。在张英“中年”时,武夷茶已采用岩茶焙制方法,即后来人所说乌龙茶制法。这种茶当然要比当时的蒸青、炒青绿茶更优异:香高味厚,回甘明显,味觉滞留长久。加之其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学富五车的张英誉其为“高士”,道理当在其中吧?
由此,想起在与文友论证武夷岩茶为高端之品时,笔者曾说,武夷茶“高端”之说,是古有高僧制之、高道诵之、高人赞之、高官喜之……高僧者,如释超全也;高道者,如白玉蟾也;高人者,如袁枚也;高位者,如两江总督梁章矩也,其至尊者还有乾隆皇帝。张英把武夷茶比作“高人”,真可谓“高人”遇高人,识君有高人,此武夷茶之幸也。(黄贤庚)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他文才过人,为官正直,深得康熙赏识,誉其“有古大臣之风”。先后任编修、起居官、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华文殿大学士。“时制诰多出其手”。还任过《政治典训》、《渊鉴类函》、《一统志》总裁,自著有《周易衷论》。
民间还流传一则美谈: 张在京做官时,其老家与邻居发生宅基纠葛,写信给张,要他出面给当地官员以影响。他却回信,以诗委婉劝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其劝说,让地三尺,邻居颇为感动,也让三尺,形成一街。后人命之为“张英街”。
张英作为文人学士,深知品茶之道,他所论的三种均是当时著名之茶。
茶:历史名茶。产于今江苏宜兴和浙江常兴一带。以罗山介山所产为最。两山之间的平地也,故名茶,也写为山介茶。当时多以蒸青之法采制。
由于茶产于山之中,如隐士,所以张夫子将此茶比作名士,即“名望很高,却不入仕的名人”。
六安茶:历史名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一带,明代被列为贡品。六安茶为炒青绿茶,茶品为片形,故名六安瓜片,同时也有条形茶。
张夫子将六安茶比作野士,即山间散野文人。不知出自何缘。也可能是如张所说“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之故吧?
而张夫子把武夷茶比喻作:“高士”,即“志行高洁之士。”高士,通常也比作“高人”。这是对武夷茶的至高无上的褒奖。
武夷茶自古以来就被历代饮者视为佳茗。在张英“中年”时,武夷茶已采用岩茶焙制方法,即后来人所说乌龙茶制法。这种茶当然要比当时的蒸青、炒青绿茶更优异:香高味厚,回甘明显,味觉滞留长久。加之其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学富五车的张英誉其为“高士”,道理当在其中吧?
由此,想起在与文友论证武夷岩茶为高端之品时,笔者曾说,武夷茶“高端”之说,是古有高僧制之、高道诵之、高人赞之、高官喜之……高僧者,如释超全也;高道者,如白玉蟾也;高人者,如袁枚也;高位者,如两江总督梁章矩也,其至尊者还有乾隆皇帝。张英把武夷茶比作“高人”,真可谓“高人”遇高人,识君有高人,此武夷茶之幸也。(黄贤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