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茶新闻 >> 正文

 


武夷山:多措并举保护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09-03-26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又到武夷春茶采摘制作季节,无论在武夷岩茶厂家,还是在与岩茶有关的休闲文化场所,随处都可深深感受到武夷山为保护与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而付出的良苦用心。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武夷山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珍品,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大创举,对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世界茶类的发展影响深远。它萌芽于16世纪的明代,并承前启后,不断完善,形成一套传承至今,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手工操作的传统制作技艺,周期在每年四、五月间,它所制作的武夷岩茶品质优良,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风格,享誉中外,长盛不衰,2006年5月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岩茶产量逐年增加,现有茶园面积达10.5万亩,全市拥有130多个茶厂。上世纪80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后,基本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特性,已大量上市。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武夷岩茶,分布在全市10个乡镇。而武夷茶艺却走南串北,飘洋过海,不断弘扬光大,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制艺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不断焕发青春。

  武夷山茶农在漫长的武夷岩茶制作历史过程中,从名传一方的蜡面、研膏、龙团凤饼、石乳、先春、武夷松萝直到清初,总结创造出武夷岩茶的独特制作工艺,一直传承完善至今,其传统工序: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归堆——复焙,特别是做青、烘焙工艺,变化因素众多,掌控复杂、极其深奥,茶界泰斗陈橼教授说:“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以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为使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不至于消失,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从方方面面予以保护。近20年来,武夷山举办了七届“武夷岩茶节”、三届“国际无我茶会”,五届“武夷岩茶茶王赛”,通过茶文化节等活动和赛事,促进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1990年,武夷山有关人士根据历史典籍,传统故事,民间习俗和传统技法,归纳提炼出一套武夷茶艺,把品茶和观景、赏艺融为一体,共有27道程序,合三九之道,随后,有关文艺人员还编写排演很多岩茶采制品饮的歌舞,进一步丰富了武夷茶文化艺术。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形成,并非某个人,某个团体,帮派所能为之,而是武夷山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武夷山历代茶人,各个茶厂的共同成果。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近年来,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生实习毛茶制作
清初,乌龙茶制作工艺已在武夷山发现
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 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产生
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现场记
叶以发——推出电脑做青系统 创新传承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申报启动
武夷山首个民间毛茶制作能手评比大赛于星村镇黄村开锣
零距离走进野生金骏眉采摘制作之:品鉴报告(图)
大红袍“非遗”制作技艺唯一女传承人:茶人的生命就是茶
文化部领导调研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