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茶史茶俗 >> 正文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


发布日期:[08-03-03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D”,又说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
 
     一、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而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传统文化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饮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了。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力大型茶宴,在茶宴上要谈佛经与佛教、 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谧。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甭逸、冲和、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对佛教影响也很大。
 
     二、佛教与饮茶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宴”,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称为“茶头”。一些寺院门前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菩萨、祖师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等。禅僧早起第一件事即饮茶,后再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丛林还立下规矩,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任住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
 
     自释伽牟尼以来,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要求独自一人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而睡,90天为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有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禅 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饮茶有助参禅,面壁省悟的妙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和感受。唐代《封氏闻见录》载,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诗人杜枚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诗句,更生动描述了老僧参禅烹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三、佛教与种茶、制茶
     当饮茶之风在全国大小寺院盛行时,寺院种茶、制茶也与之相行,许多寺院建有茶园。由于寺院均在高山上,其自然条件优越,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