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奇茗——大红袍
|
发布日期:[08-08-28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 |
|
提起武夷山,除了诗画般的山水和隽永厚重的文化,您一定还想到了飘香的武夷岩茶。
武夷盛茶,红袍为最。正是天心岩九龙窠崖壁之上的六株大红袍茶树,“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如王者,见证着武夷岩茶的风生水起。
大红袍,名列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世称“岩茶之王”。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因水土不服而抱病卧床,几经名医施治,均不能愈。后有臣献武夷茶,康熙一饮病去。龙颜大悦之际,当即脱下红色御袍,命人送往武夷山,披挂于茶树之上以表谢意。“大红袍”自此得名。
且不论传说真实与否,大红袍的药理价值确是有据可考的。十九世纪中叶,酷爱武夷茶的欧美茶叶专家从大红袍中分离出草酸、单宁酸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这些物质不仅有营养价值,而且兼具药理、保健功能。因此,常饮武夷岩茶可延年益寿并非虚言。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就曾叹道:“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武夷岩茶大多生长在岩壁沟壑经过数万年风化的砾壤中,倍受滋养的茶树所含钾、锌、硒等微量元素相当丰富。更何况“大红袍”,据峡谷峭壁,沐甘霖,食岩乳,坐拥佳境,品质天成,如此成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大红袍的传世盛名虽缘自“康熙的故事”,却万万不可将其“药物化”了。真正使大红袍成为“岩茶之魂”的,是它“香幽而奇,味醇而清”的绝佳内质。而赋予它这一切的,是武夷茶人的精诚所致。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说的就是大红袍独特的焙制工艺。制作大红袍,只选摘驻芽三四叶,就原料而言已是好中选优。初制时,摇青与晾青交替进行,动静结合,茶叶“退青”复“返青”;后以炖火,低温火烘,雕琢岩韵。“大红袍”成茶,如条索般,紧结、壮实、舟扭曲,色泽带宝色或油润,外形匀整。汤色清澈明丽,呈深橙黄色,香气锐,浓长或清远;汤味岩韵明显、醇厚,回甘清奇。
作为岩茶家族的一员,大红袍被人们钏爱得无以复加。从寺僧驯猴采茶到焚香礼拜,众入贡朝延到民国时的驻兵看护,大红袍的神秘日久弥浓。年产不足500克,20克拍出18万元天价,人保公司以1亿元承保6株母树……大红袍演绎的诸多传奇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闻名和品饮大红袍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指望大红袍“飞人寻常百姓家”真是奢求吗?
回答是否定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无性繁殖,异地政工干部大红袍获得成功。经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质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从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尝试奖大红袍推向市场至今,无性繁殖大红袍已大批量生产,“可闻其名而难品其醇”已成往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