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http://www.wenhuacn.com/chadao/article.asp?classid=98&articleid=3765( 拙风文化 )
作者:邹祯明
历史上武夷茶的生产经营错综复杂,茶叶品名争艳斗奇,僧侣道士追逐茶利,富商大贾介入种制,官府大吏干预保护。
大红袍盛产地武夷山是奇秀甲于东南的世界自然、文化的双遗产地,属丹霞地貌,这里碧水丹山,有36奇峰、99怪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保护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农利用岩凹、石隙,沿岩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名丛之命名,均先由有花名而来,盖以地形、树形、叶色、香型、滋味、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北京马连道茶城的马武先生,以19.8万拍得的20g母树大红袍茶,就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天心寺僧云:“大红袍茶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较可靠,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观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二岩皆有大红袍。而九龙窠刻石命名亦“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该树实为名丛奇丹。由于有县官吴石仙题刻,便当作大红袍。林馥泉五十多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癣,树极衰老。”经岩茶泰斗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以及叶鸣高等调查有三处之说,一说在九龙窠脚下,已较衰败;二说在火焰峰,已衰败不堪:三说在北斗峰,也较衰败。60年代姚月明再到三处寻根,剪了十多穗,成活三株,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称“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繁殖300多株。多年试验制作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山岩。
武夷岩茶以茶树品种分别采制,品种繁多,产地环境各不相同,采制技术高低有别,季节、老嫩、新陈不一,所以品质和价格悬殊大,成品茶如不按标准拼配,品质必然难以保持一致,势必对销售造成影响。拼配可人为发挥不同原料之特长,并按市场需求生产出品质与价格在一定标准上相对稳定的商品,这是保证茶叶品牌的重要手段,在武夷岩茶中一些品种的质量不亚于大红袍。肉桂是武夷岩茶中难得的高香品种;水仙,茶汤之醇厚、浓郁堪称岩茶第一,用纯种的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按一定技术标准拼配出来的茶,比纯种的大红袍“北斗”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商品化大红袍茶,现不提倡第二代、第三代的说法。大红袍有360多年的历史。然而有贵族血统,不一定就能成为贵族,好茶的打造要靠制茶三要素:“天、地、人”,再好的原料,缺少其一制成的还如水仙、肉桂。市场经济洪流滚滚,大红袍不应仅成为茶树品种的茶王,而应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水仙、肉桂、奇兰、105、304等等统一在大红袍的旗帜下,使大红袍茶成为真正的乌龙茶始祖,中国茶至尊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