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茶文 >> 正文

 


一盏茶水 一方文化


发布日期:[08-09-24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方镇聪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方镇聪收藏的“建盏”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清乾隆粉彩人物图套杯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把茶研磨成粉,加入芝麻、花生、蜂蜜,一同放入乌黑发亮的斗笠状茶盏中,用沸水从高处冲泡,白沫萦绕着白雾慢慢升腾,与茶盏变幻莫测的纹理斑点相互映衬、交融。好友对坐观茶,茶沫散得最慢者为上品。这便是宋代在福建一带常见的“斗茶”场景。

 

  今天,泡茶程序已经简化许多,茶具也与宋代截然不同。然而品茶的传统仍在武夷山脚的家家户户中代代相传。从小生长在这方水土,古玩商方镇聪也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种文化。从茶盏到茶壶,再到茶盘、茶罐、茶炉,方镇聪样样都收藏。偶尔三五茶友相聚,方镇聪也会从最珍爱的200多只宋代出土“建盏”中,挑选几只来泡茶。虽说茶盏的光彩已经不复当年,但茶香杯影之间,方镇聪似乎仍能体味到先人的茶情。

  “景舟壶,若琛杯”

  南方品茶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功夫茶不仅用茶、泡法都有独特之处,茶具也很有讲究。从小听到大的“孟臣壶,若琛杯”就是方镇聪对茶具最初的理解。

  所谓“孟臣壶”原本出自人名。明朝天启(公元1621~1627)年间,宜兴有个著名陶师叫惠孟臣,他制作的紫砂小壶,大不盈握,壶口小,壶嘴弧度独特,尤其适合南方人的饮茶习惯,因此被后人奉为“南壶”的代表,称为“孟臣壶”。直到今天,仍然有仿“孟臣”款的紫砂壶不断出现。

  “若琛杯”也是一种小得出奇的细瓷小杯,其大小与“孟臣壶”相配恰到好处。而它口沿外撇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这样即使杯中盛有再烫的茶,口沿处都不烫手。“若琛杯”的名字同样来源于一位历史人物。相传若琛是康熙身边一位很受器重的文书。若琛非常喜爱喝茶,有一次康熙为了赏赐若琛,让官窑专门为他烧造了一批茶杯,后称“若琛杯”,而杯子的造型也世代流传了下来。

  如今想要找到最原始的“孟臣壶”和“若琛杯”已经很难,品相完整的更是稀少。方镇聪倒是藏有两只完好的清代康熙若琛杯。这是他20多年前在摊贩处偶然遇到的。真正康熙的“若琛杯”与后朝仿制的不同,其底足露出如玉般温润细腻的糯米胎,是康熙时期用上好的高岭土,经过反复淘洗、高温烧制而成。仔细观察能看到胶状晶体,状如糯米,故而得名。而其青料则是云南珠明料,采用火煅法提炼,发色蓝中微微泛绿闪紫,色调鲜亮明快,层次丰富,后朝难出其右。这两件宝贝,方镇聪珍藏于老家,从不出让。

  原本想为这两只“若琛杯”配上一把“孟臣壶”,“这样就是喝武夷茶最完美的搭配了。”然而真正明晚期的“孟臣壶”难觅,清三代的倒有十几把。最珍贵的要数一把上世纪70年代由当代紫砂宗师顾景舟制的三环纽直桶紫砂壶。这把壶与小巧的“孟臣壶”恰恰相反,高12.3厘米,只能作观赏之用。但论价值,它却不在“孟臣壶”之下,“当代藏家能够得到一把顾景舟的茶壶,都引以为豪。” 方镇聪的这只茶壶,是从其后人手中得到的。壶上的梅花图,乃是1992年刘海粟所画。一壶得容两位大师之作,实属难得。

9 7 3 1 2 4 8 :


【奇苑茶业公司茶事生产活动】
4月30日观察百年老枞水仙萌发情况
4月27日采制土国在水仙(详细图文报道)
4月26日采制天心岩水仙(简略)
09年春采摘九龙窠品种茶
武夷岩茶丹桂开始制作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荣誉 | 汇款方式 | 网上预订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 2003 - 2008 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咨询电话:0599-515299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本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登记备案(闽ICP备05000867号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