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金骏眉”的前世正山小种红茶在武夷山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茶直到几年前还寂寂无名。国人品茗,首推绿茶,次为半发酵的乌龙,全发酵的红茶,在很多喝茶的人嘴里,那是海外蛮夷的行径。历史记载也是如此,正山小种被记录在册,全与海外贸易有关。
据说这种茶的发明极具戏剧性。
明末某年,正值采茶季节,一支从北方杀将过来的军队到了桐木村,茶农们纷纷弃家躲避兵祸,这帮鞑子就地扎营,居然将刚采下来的茶青铺在身下睡觉。这支队伍走了之后,茶农们回到家里,发现那些茶青已经开始发酵了,再要把它做成绿茶已经不可能了,情急之下,有人把茶叶揉捻后,用松柴架火烘焙,这样制作出来的茶叶乌黑油润,茶汤却呈玛瑙红,喝之一股烟熏味儿,喝惯了绿茶的武夷山人不愿饮用这怪异的红茶,把它挑到距桐木45公里的星村镇贱卖。当时的星村镇已经是东南最著名的茶叶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商们聚会于此,桐木的这批色黑汤红的处理品很快就有了买家。第二年,桐木人发现,头年收购他们处理品的那位买家又来了,不仅来了,而且抛出较上一年高出两、三倍的价格订购去年那样的红茶。
从那以后,武夷红茶(即正山小种)一直走外贸路线,绵延至今。
有史学家考证,武夷红茶出现的时间,应该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这段时期,因为当时葡萄牙人和尾随而至的荷兰人驾船航行到了中国,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生海外贸易。《中国茶经》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1601年,荷兰商船首航中国;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把少量的茶叶运回欧洲之后,茶叶的饮用很快在欧洲风靡起来,中国茶很快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最大宗的商品。
正山小种的发轫时间,因此被锁定在1601~1610年之间。
1650年以前,欧洲的茶叶贸易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164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发生摩擦,经过两次英荷战争,战胜国英国逐渐取代荷兰,成为茶叶贸易中新的垄断者。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5年后,抵达中国海域的英国商船,停泊的第一个港口就是毗邻武夷山的厦门港,从此,英国人开始由厦门直接收购武夷红茶。
在英国,早期是以“CHA”来称呼茶的,但自从厦门进口茶叶后,即依厦门语音称茶为“TEA”,称最好的红茶为“BOHEA-TEA”,“BOHEA”即武夷的谐音,在英国的《茶叶字典》中,武夷(BOHEA)条的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I)山所产的茶,经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阎翼峰告诉我,武夷山的茶路其实有两条,一条为海运,荷兰、英国人为之;另一条为陆运,晋商为之,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主人公开通的从武夷山到俄国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
“走海运的茶就叫TEA,走陆路的茶就叫CHA。”
正山小种这段辉煌的历史持续了200多年,19世纪末,武夷红茶遭遇到了来自印度和锡兰的红茶的冲击,英国人逐渐掐断中国红茶的海外贸易线路,有意扶持自己的殖民地。正山小种的生产与销售,由此进入一段漫长的黑暗隧道。尤其糟糕的是,在外贸路径不畅的情况下,武夷红茶在内销市场上也长期遭遇冷遇。江元勋和梁德骏都曾回忆到,10年前桐木茶厂在开拓内销市场时的不堪。
“最惨的时候,桐木的茶青只卖0.8元/斤。”
江元勋认为,“金骏眉”的诞生,是正山小种打开国内市场的分水岭。这种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由问世到问鼎的红茶新贵,走的是“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销售路线,由上层社会热捧,到市场的广泛追捧,由高端产品“金骏眉”一个点,带动正山小种一个面。
武夷红茶今天在中国社会上演的这一幕,其实和它400多年前在英国走的路径一致,那时候,领饮用武夷红茶风气之先的是一位葡萄牙公主,她在嫁入英国皇室的婚礼上频频举杯,其杯中的玛瑙红液体让法国皇后垂涎不已,竟至于派出贴身侍卫去盗取这一神秘饮品,这一丑闻,直接引爆了武夷红茶在欧洲市场的热销。
|